山石

《山石》

作者:唐•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疎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鉴赏

这首《山石》是韩愈山水诗的代表作,以游记形式展现了一次山寺之行的见闻与感悟。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雄浑,充满自由洒脱的生命力。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鉴赏:


1. 主题:自然野趣与精神解脱

  • 挣脱束缚的渴望:末句“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点明核心——山野的自由对比官场的拘束(“鞿”指马缰绳),表达对逍遥人生的向往。
  • 野性自然的礼赞:诗中“芭蕉叶大支子肥”“山红涧碧纷烂漫”等句,用饱满的色彩和粗犷的意象(如十围松枥、赤脚踏涧),一反传统山水诗的清雅,突出自然的蓬勃生机。

2. 语言与修辞:散文笔法入诗

  • 白描写实,浑然天成
    • 动态叙事:从“黄昏到寺蝙蝠飞”到“天明独去无道路”,按时间顺序串联行程,如一幅流动画卷。
    • 鲜活的口语感:“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疏粝亦足饱我饥”,似与友人闲谈般亲切。
  • 巧用对比强化意境
    • 夜宿的幽静(“夜深静卧百虫绝”)与晨行的壮阔(“出入高下穷烟霏”)形成张力。
    • 简朴的饮食(“疏粝”即粗粮)与精神的富足形成反差。

3. 意境与美学:雄浑与清寂交融

  • 夜寺的幽邃
    “清月出岭光入扉”以月光破暗,空灵澄澈,虫声沉寂更显山寺孤寂。
  • 晨山的磅礴
    “山红涧碧纷烂漫”泼洒浓烈色彩,“当流赤足蹋涧石”则通过触觉(赤足踏石)、听觉(水声激激)、触觉(风吹衣)的多维描写,唤醒读者对山野的感官共鸣。

4. 历史与作者:韩愈的“以文为诗”

  • 突破诗体限制:韩愈作为古文运动领袖,将散文的叙事逻辑、散句化表达融入诗歌。如“铺床拂席置羹饭”连用三个动词,打破律诗对仗束缚。
  • 个人精神的投射:此时韩愈因谏言被贬,诗中“岂必局束为人鞿”的呐喊,正是对政治压抑的疏解,呼应其耿直不屈的品格。

5. 对比推荐:同类题材拓展

  • 王维《山居秋暝》:同写山景,王维空灵禅意,韩愈雄健奔放。
  • 柳宗元《渔翁》:皆含孤寂中的超脱,但柳诗淡远,韩诗浓烈。
  • 孟郊《游终南山》:同属韩孟诗派险怪风格,可对比“南山塞天地”的奇崛意象。

关键句精析

  • “天明独去无道路”:晨雾弥漫中摸索前行,既是实景,又隐喻人生迷途时的孤独探索。
  • “嗟哉吾党二三子”:结尾呼唤志同道合者归隐,强化了挣脱世俗的集体向往,余韵悠长。

总结:此诗以“游”为线,串起野寺、夜宿、晨山三个场景,语言如散文般自由却诗意盎然。韩愈用赤脚踏涧的狂放姿态,书写了对自然本真的朝圣,更完成了对精神牢笼的破局——这种鲜活的生命力,正是唐诗不朽的魅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相失交臂
相失交臂
xiāng shī jiāo bì

比喻机会错过。

甘言美语
甘言美语
gān yán měi yǔ

甜美动听的话。

出浅入深
出浅入深
chū qiǎn rù shēn

犹言深入浅出。

张慌失措
张慌失措
zhāng huāng shī cuò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