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石鼓歌》

作者:唐•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劒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㧑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科。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劒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僊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徴,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氊包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簷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鉴赏

我们来一起赏析韩愈这首气势磅礴的《石鼓歌》。这首诗不仅是对石鼓文这一珍贵文物的赞叹,更饱含了韩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切呼吁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一、 主题分析:咏物怀古与深沉呼吁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咏物怀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呼吁

  • 咏物赞宝: 诗的前半部分(大致到“古鼎跃水龙腾梭”)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石鼓文的来历(周宣王中兴)、内容(狩猎纪功)、形态(古老奇特)和书法艺术的高超(“鸾翔凤翥”、“珊瑚碧树”、“金绳铁索”等比喻),赞其为“至宝”。
  • 怀古讽今: 韩愈感慨石鼓文未被收入《诗经》(“陋儒编诗不收入”、“孔子西行不到秦”),暗含对古代文化传承中遗漏珍宝的遗憾。
  • 深沉呼吁: 诗的主体和情感高潮在于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自己任博士时,曾倡议将石鼓运至太学妥善保存(“濯冠沐浴告祭酒”、“荐诸太庙”、“安置妥帖”),并预见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坐见举国来奔波”)。然而,朝廷官员的老于世故和漠不关心(“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导致石鼓被弃置田野,遭受破坏(“牧童敲火牛砺角”、“日销月铄就埋没”)。诗人对此痛心疾首(“对此涕泪双滂沱”、“六年西顾空吟哦”),最终发出无奈的悲叹(“呜呼吾意其蹉跎”)。这是对官方忽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强烈控诉和呼吁。

二、 语言与修辞:雄奇博喻与沉郁顿挫

  1. 雄奇博大的比喻: 韩愈以其特有的雄健笔力,用一连串奇崛的比喻形容石鼓文的书法:
    • “快劒斫断生蛟鼍”:形容笔画的遒劲有力,如利剑斩断蛟龙。
    • “鸾翔凤翥众僊下”:形容字体的飘逸飞动,如鸾凤神仙翩翩降临。
    • “珊瑚碧树交枝柯”:形容字形的盘错交错,如珊瑚玉树枝干交错。
    • “金绳铁索锁纽壮”:形容结构的坚固有力,如金绳铁索缠绕紧固。
    • “古鼎跃水龙腾梭”:形容气象的古朴生动,如古鼎跃水、蛟龙腾跃(结合了神话传说)。 这些比喻新奇、雄壮、密集,极富想象力,将抽象的石鼓文字形之美描绘得具象而震撼。
  2. 对比与衬托:
    • 用王羲之的“俗书趁姿媚”来反衬石鼓文的古朴庄严,凸显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 用《诗经》二雅的“褊迫”(狭隘)来突出石鼓文内容的弘大与价值被遗漏的遗憾。
    • 诗人自身的热忱(“濯冠沐浴”、“涕泪滂沱”)与官僚的冷漠(“老于事”、“徒媕婀”)形成鲜明对比。
  3. 情感的跌宕起伏: 语言风格随情感变化。开篇的铺陈赞叹(雄奇),到发现珍宝的惊喜(“公从何处得纸本”),再到对历史遗漏的遗憾(“嗟予好古生苦晚”),继而转为提出建议时的热切希望,最后因建议被拒而陷入深沉的愤慨、痛惜与无奈。句式长短结合,情感沉郁顿挫,极具感染力。

三、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石鼓背景: 石鼓是刻有籀文(大篆)的四言诗石刻,记述先秦国君游猎之事,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唐代初年被发现于陕西陈仓(今宝鸡)。
  • 韩愈生平: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倡导“文以载道”,推崇儒家道统,有强烈的复古倾向和深厚的文化责任感。他曾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子博士等学官,对教育和文化传承尤为关注。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六年(811年)韩愈任河南令时。他在元和元年(806年)任国子博士后,曾上书当时的国子祭酒(最高教育长官郑余庆),恳请将弃置于荒野的石鼓移置太学保管研究,但建议未被采纳。诗中“忆昔初蒙博士徵”、“六年西顾空吟哦”即指此事。六年的等待和石鼓的日渐损毁,使其愤懑郁积,遂作此歌。

四、 意境与美学鉴赏

  • 苍茫雄浑的意境: 诗歌开篇即以“周纲陵迟四海沸”、“万里禽兽皆遮罗”勾勒出周宣王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奠定了苍茫雄浑的基调。对石鼓本身及其文字的描写,更是充满古拙、雄奇、飞动、神秘(“鬼物守护烦㧑呵”)的色彩。
  • 深沉悲慨的美感: 诗的核心美感在于面对珍贵文化遗产濒临损毁却无力挽救的深沉悲慨与强烈愤懑。“涕泪双滂沱”、“六年西顾空吟哦”、“呜呼吾意其蹉跎”等句,将一位文化守护者的拳拳之心、切肤之痛和无助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对文化命运的忧思,超越了个人得失,上升到文明传承的高度,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

五、 总结与意义 《石鼓歌》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之一。它:

  1. 是珍贵的文物颂歌: 最早且最详尽地描绘和歌颂了石鼓文这一国宝的价值。
  2. 是深沉的护宝呼吁: 发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强烈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呐喊,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3. 是韩愈人格的写照: 展现了诗人“好古”的学术追求、敢于任事的热忱以及面对现实挫折时的悲愤情怀。
  4. 具有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 比喻新奇大胆,语言雄健有力,情感真挚浓烈,是其诗歌雄奇险怪风格的典型体现。

六、 延伸思考/推荐对比

  • 对比阅读: 可以对比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体会杜甫对书法艺术鉴赏的视角;或者对比韩愈自己的《山石》,感受其以文为诗、雄奇风格的多样性。
  • 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石鼓歌》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依然振聋发聩。它提醒我们珍视、保护、研究历史遗存的重要性。

这首诗是韩愈用热血和才情浇筑的文化丰碑,其价值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的艺术范畴,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史上一个响亮的音符。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