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庙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鉴赏

我们一起来鉴赏刘禹锡这首咏史怀古的名作《蜀先主庙》。

这首诗是刘禹锡经过四川白帝城刘备庙时所作,通过对刘备一生功业及其身后凄凉结局的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也暗含了对唐朝当时国势的忧虑。

以下按层次进行赏析:

  1. 开篇定调,气势磅礴 (英雄气概):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 赏析: 开篇即点题,从时空的大视角落笔。“天地”极言气概之宏大,充盈寰宇;“千秋”言时间之久远。“英雄气”点明刘备的本质特征。“尚凛然”三字最为传神:刘备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历经千秋万代,至今在庙堂之上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凛冽不可侵犯。这立刻为全诗奠定了庄严肃穆的基调,表达了对这位开国君主由衷的敬仰。
  2. 概括功业,奠定基业 (辉煌成就):

    •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 赏析: 颔联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刘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
      • “势分三足鼎”:指刘备在诸葛亮辅佐下,开创蜀汉政权,与曹操的魏、孙权的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用“鼎足”比喻形象生动)
      • “业复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朝流通的钱币。王莽篡汉时曾废止五铢钱,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室后,又恢复了五铢钱。这里用“复五铢钱”指代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口号,力图恢复汉朝的基业。这一联对仗工整(“势分”对“业复”,“三足鼎”对“五铢钱”),用典型意象精准概括了刘备的政治抱负和成就。
  3. 转折对比,揭示悲剧 (后继无人):

    •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 赏析: 颈联笔锋陡转,形成强烈的对比,点出蜀汉灭亡的核心原因。
      • “得相能开国”: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出旷世奇才诸葛亮为相,君臣同心,得以开创蜀汉基业。这是幸事。
      • “生儿不象贤”:然而不幸的是,他生的儿子刘禅(阿斗)却不像父亲那样贤明能干。“象贤”指能效法先人的贤德。这一联对比极其鲜明(“得相”对“生儿”,“能开国”对“不象贤”),直接道出了创业易、守成难的千古难题,也充满了对刘备身后事的深深惋惜。
  4. 描绘结局,凄凉悲怆 (亡国之痛):

    •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 赏析: 尾联选取了一个极具象征性和情感冲击力的画面作为全诗收束。
      • 凄凉二字点明基调:亡国之痛,令人心酸。
      • 蜀故妓:指蜀国原来的宫廷歌舞妓女。
      • 来舞魏宫前:她们在蜀汉灭亡后,被迫来到魏国的宫殿前献舞。
      • 这个画面将亡国的耻辱具象化:象征着蜀汉政权彻底覆灭,连其宫廷的象征(歌舞妓)也成了胜利者的玩物和羞辱蜀汉的工具。它不仅是刘禅“乐不思蜀”的麻木写照,更深层次地烘托出刘备基业付诸东流的巨大悲凉。此景与开头的“英雄气”、“凛然”形成天壤之别的强烈反差,令人倍感唏嘘。

整体鉴赏总结:

  • 主题: 典型的咏史怀古诗。赞颂刘备的英雄气概和开国功业,痛惜其基业因后继者无能而迅速败亡,寄托了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和对人才、继承问题的深刻思考。
  • 艺术手法:
    • 对比强烈: 首联的千秋凛然与尾联的凄凉歌舞形成首尾大对比;颈联“开国”与“亡国”的直接对比。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感冲击和历史沧桑感。
    • 用典精当: “三足鼎”、“五铢钱”两个典故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刘备的事业核心(割据建国、兴复汉室)。
    • 选材典型: 尾联选取“蜀妓舞魏宫”这一细节,小中见大,将亡国之痛刻画得入木三分,极具感染力。
    • 语言凝练: 短短八句四十字,囊括了刘备一生的辉煌、蜀汉兴亡的关键、以及最沉痛的结局,字字千钧。
    • 情感深沉: 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对功业覆灭的痛惜、对历史兴衰的无奈,情感饱满而内敛。
  • 深层意蕴: 刘禹锡身处中唐,经历多次政治风波。此诗绝非单纯怀古,很可能暗含对当时唐朝国势渐衰、统治者能否励精图治、选拔贤才以中兴国家的忧虑。对刘备得贤相(诸葛亮)的强调和对刘禅“不象贤”的批判,正是这种现实关怀的体现。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洞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炼的语言,成为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杰作,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万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东床坦腹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

指女婿。

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
tè lì dú xíng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迁思回虑
迁思回虑
qiān sī huí lǜ

形容反复思考。

罗掘俱穷
罗掘俱穷
luó jué jù qióng

罗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无法筹到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