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送别》

作者: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王维这首经典的五言绝句《送别》。这首诗语言极其朴素,意境却无比深远,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和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

1. 主题分析(技能1):

  • 核心主题: 送别友人后的怅惘与期盼。它没有描绘送别的喧嚣场面,而是聚焦于离别之后的场景和心境,更显余韵悠长。
  • 具体表现:
    • 前两句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写行动。送别结束,友人远去,诗人独自回到山中居所,在暮色中默默关上柴门。一个“罢”字,一个“掩”字,动作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寂寥与失落。日暮时分更增添了苍茫、孤寂的氛围。
    • 后两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写思绪。望着门外萋萋芳草,诗人想到明年春天草木依然会葱茏碧绿,然而那位刚刚离去的友人(王孙,此处借指友人),明年此时还会不会回来呢?这轻声的自问,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重逢的殷切期盼,也流露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淡淡感伤。

2. 语言与修辞(技能2):

  • 语言特色: 朴素自然,纯净如口语。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僻的字眼,就像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对内心的轻声叩问(“王孙归不归?”)。
  • 用词精妙:
    • “罢”:动作结束,留下空白和余韵。
    • “掩”:关门动作,暗示内心的封闭和落寞,与外界(友人离去的方向)隔绝。
    • “绿”:形容词作动词用,生动描绘出春草勃发的景象,也象征着时光流逝、自然永恒。
  • 核心修辞:
    • 设问 (王孙归不归?): 这是全诗情感凝聚点。不直接说思念和不舍,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期待的疑问,将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来,引发读者共鸣。
    • 以景结情: 结尾将情感寄托在“春草绿”这一自然景象的未来重现上。自然的永恒(春草年年绿)与人事的无常(友人何时归)形成对比,强化了离别的惆怅和对重逢的渴望。
    • 化用典故(自然巧妙): “王孙”一词暗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把眼前的离别之情融入到更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感慨之中,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3. 意境与美学鉴赏(技能4):

  • 营造的意境: 空寂、怅惘、期待交融的意境
    • 画面感: 暮色苍茫的山林,一座简陋的柴门缓缓关闭,门外是渐行渐远的友人背影和蔓延的春草。画面简洁而富有深意。
    • 氛围: 日暮的静谧、山林的空寂、关门后的孤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离愁的氛围。“掩柴扉”的动作仿佛隔绝了声音,更显周遭的寂静和内心的孤清。
    • 情感升华: 由眼前的“送罢”、“掩扉”,联想到未来的“春草绿”、“归不归”,思绪从当下跳跃到未来,时间感被拉长,情感也随之扩展、深化。对友情的珍视、离别的感伤、重逢的期盼以及对自然永恒的感悟,都融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里,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 美学价值: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和“禅意”的特点。以极简的笔墨勾勒画面,以平淡的语言蕴含深情,在空寂的景象中寄托悠远的情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它不激烈,却直抵人心最柔软处。

总结与鉴赏建议: 王维的《送别》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就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如日常对话),捕捉了最普遍的人类情感(离别之思),并通过精妙的意象(暮色、柴扉、春草)和含蓄的手法(设问、典故、以景结情),营造出深远悠长的意境,让人读后久久回味。

如何更好地体会这首诗?

  1. 想象画面: 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暮色、山林、柴门、春草。
  2. 感受动作: 体会“送罢”后的空虚感和“掩柴扉”时的孤寂感。
  3. 玩味问句: 反复轻声诵读“王孙归不归?”,体会其中蕴含的期盼、担忧、不舍等复杂情绪。
  4. 对比永恒与无常: 想一想年年复生的“春草绿”和难以预料的“王孙归”,感受诗人笔下自然永恒与人生际遇的对比。
  5. 联系自身: 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重要离别,是否也有类似的怅惘与期盼?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像一杯清茶,初尝平淡,细品则滋味无穷。它完美诠释了王维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魅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