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端

《送李端》

作者:唐• 严维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揜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严维的这首《送李端》。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苍凉。

1. 主题分析(思乡怀人 & 身世飘零)

  • 核心主题: 深沉的离愁别绪。诗歌紧扣“离别”二字,抒发了与友人李端分别时浓重的悲伤。
  • 深层主题: 融入了个人的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和时代的动荡之感(“多难识君迟”、“风尘何所期”)。这使得离别之苦超越了个人情感,带有乱世飘零、人生无常的慨叹。

2. 语言与修辞

  • 意象营造氛围: 诗人选取了一系列萧瑟、寒冷的意象来烘托离别的悲苦心境:
    • “故关衰草遍”:枯萎的衰草遍布古老的关隘,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 “路出寒云外”:友人远去的路延伸到寒冷的云层之外,既写路遥,更写前途的迷茫寒冷和行者的孤寂。
    • “人归暮雪时”:自己归家时正值暮雪纷飞。暮色苍茫,大雪纷飞,归者的心境同样孤寂凄凉。这两句时空对照(行者远去与归者独返),更添悲情。
    • “风尘”:象征战乱、漂泊、世事纷扰。
  • 直抒胸臆: “离别正堪悲”直接点明“离别”和“悲”的主题。
  • 精炼传神:
    • “遍”字写出了衰草满目的荒凉感。
    • “寒”字既指天气寒冷,更指心境凄寒。
    • “暮”字渲染了时间上的苍茫和心情的黯淡。
  • 对仗工整: 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对仗极其工整。
    • 内容对比: “少孤”(早年失去依靠)与“多难”(经历诸多坎坷),“为客早”(很早就漂泊异乡)与“识君迟”(遇到知己却太晚)。这一联饱含血泪,是诗人对自己坎坷身世和乱世中珍贵友情迟来的深沉感慨,是诗的情感高潮。
  • 动作描写: “掩泣空相向”描绘了诗人掩面哭泣、徒然望着友人离去方向的画面,“空”字道尽了无奈与徒劳。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严维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中唐),经历过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多难”、“风尘”可能暗指此)。
  • “少孤为客早”表明诗人可能早年丧父(或父母双亡),很早便离乡背井,漂泊谋生。这种经历让他倍感漂泊孤苦,也使得他对真挚的友情(“识君迟”)格外珍视,对离别(“离别正堪悲”)格外敏感和痛苦。时代背景(战乱动荡)和个人身世(孤苦漂泊)的叠加,是此诗悲情格外深重的根源。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意境营造: 全诗成功营造了一种苍凉、萧瑟、悲怆的意境。通过衰草、寒云、暮雪、风尘等一系列冷色调意象,以及“掩泣”、“悲”、“孤”、“难”、“空”等充满哀伤情感的字词,构建出一个天地同悲的送别场景。空间的开阔(寒云外)反而更衬托出个体的渺小和漂泊无依。
  • 情感真挚深沉: 诗中情感不是轻飘飘的离愁,而是融合了个人身世之痛、时代创伤之感和对友情珍视却不得不别的巨大悲恸,显得格外厚重、沉郁、真挚动人。颈联的倾诉尤为震撼人心。
  • 美学价值: 体现了中唐诗歌情感内敛、深沉的特点,以及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蕴含巨大情感张力的艺术魅力。其含蓄蕴藉(情感深厚却不直白叫嚣)和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慨具有普遍的美学价值。

5. 总结与推荐 《送李端》是一首将离别之情与身世之悲、时代之感完美融合的经典送别诗。它以苍凉的意象、工炼的语言、深沉的感慨,尤其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这一联血泪心声,深深打动了读者,展现了乱世中真挚友谊的珍贵和人生的无奈悲凉。

推荐比较阅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盛唐气象,豁达开朗,意境开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深情含蓄,以景结情,略带苍茫。
  •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同样是中唐,同样是身世飘零(柳被贬)中的骨肉离别,情感同样沉痛悲怆。

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送李端》独特的悲凉沉郁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个人与时代烙印。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东床坦腹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

指女婿。

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
tè lì dú xíng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迁思回虑
迁思回虑
qiān sī huí lǜ

形容反复思考。

罗掘俱穷
罗掘俱穷
luó jué jù qióng

罗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无法筹到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