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鉴赏

这首《送杨氏女》是韦应物为长女远嫁所作的送别诗,字字含泪,句句动情。以下从核心角度为您解析:


主题分析:父女诀别的双重悲怆

诗歌以嫁女别离为主线,更深层的是孤父托孤的哀痛。韦应物中年丧妻(“尔辈况无恃”),既当父又当母,长女不仅代替亡母抚养幼妹(“幼为长所育”),出嫁后更让这个残缺的家庭雪上加霜(“两别泣不休”)。这种亲情撕裂的双重离别,远超普通嫁女的伤感。


语言与修辞:白描中的至痛

  1. 细节刺心
    • 抚念益慈柔”:亡妻缺席,父亲被迫以加倍温柔弥补母爱,暗含酸楚。
    • 零泪缘缨流”:归家后见幼女,泪水沿帽带滚落——克制却更显悲凉。
  2. 矛盾张力
    • 义往难复留”:明知嫁女是伦理常道(义往),却难抑不舍(难留),道尽为人父的挣扎。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中唐士人的贫俭家风:韦应物虽出身士族,但为官清廉(曾任滁州刺史),诗中“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正是其真实生活写照,嫁妆简薄却强调品德教育。
  • 乱世中的托付焦虑: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事姑贻我忧”(侍奉婆婆令我忧)折射父亲对女儿在婆家处境的深切担忧。

意境与情感:泪浸的留白

  • 时间切割之痛
    永日方戚戚”(整日悲戚)到“别离在今晨”的紧迫,“见尔当何秋”(再见是何年?)的渺茫未来,时间感被拉长又压碎。
  • 无声的泪痕
    结尾“归来视幼女”的场景,幼女的存在反衬长女已去,空荡家中唯余泪痕——无一句嚎啕,却令人窒息。

延伸推荐

  1. 对照阅读
    • 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同写乱世亲情,杜诗是遥念妻儿,韦诗是直面离别。
    • 李商隐《骄儿诗》:“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对照韦诗“孝恭遵妇道”,可见唐代父亲对子女的不同期许。
  2. 韦应物其他亲情诗
    《送终》哀悼亡妻:“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与此诗“尔辈况无恃”呼应,可见其家庭苦难的连续性。

诗眼点睛

全诗最痛之句在“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长女离家是物理离别,幼妹失姊是精神离别。一个“两别”,撕开两个伤口——这是属于单亲家庭的血泪诗篇,千年后仍灼人心魄。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