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送友人》

作者: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主题分析: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送别友人。它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友人前路漫漫、漂泊不定的关切。

语言与修辞赏析:

  1. 工整对仗与明丽画面(首联):

    • “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开篇即勾勒出一幅清晰明丽的送别背景图。
    • 对仗:青山 - 白水(颜色、景物),横北郭 - 遶东城(动作、方位),极其工整。
    • 动词精妙:“横”字写出青山的巍峨与静峙,“遶”(同“绕”)字画出白水的灵动与缠绵。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 画面感强:青翠的山峦、清澈的河水、古老的城郭,色彩鲜明,动静结合,为送别铺垫了一个开阔、辽远又略带离愁的意境。
  2. 贴切比喻(颔联):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此地就是分别之处。
    • 比喻:将远行的友人比作“孤蓬”。蓬草枯萎后根断,随风飘转无定,常用来比喻漂泊的游子。用“孤蓬”形容友人,贴切地传达出友人此行路途遥远、行踪不定、孤寂无依的境况。“万里征”更强化了漂泊的艰辛感和空间的距离感。
  3. 情景交融的象征(颈联):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联是千古名句。
    • 象征/比喻
      • 浮云:象征友人(游子)的心意,像天空的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去向难明。既指友人行踪不定,也暗含诗人对其前途的关切与担忧。
      • 落日:象征诗人自己(故人)的情谊,像徐徐下山的落日一样,充满了无限留恋、不舍与温暖。落日依依不舍沉入大地,恰如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忍分离。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捕捉住眼前的景物(浮云、落日),将自己的情感(惜别)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生命和情感(拟人化),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境界。
  4. 含蓄隽永的细节(尾联):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描绘了最后的告别场景。
    • 动作与声音:“挥手”是常见的告别动作,简洁有力。“萧萧班马鸣”是神来之笔。
    • 衬托:离群之马(班马)尚且因分离而发出萧萧悲鸣,何况是情深义重的人呢?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悲伤,而是借马的悲鸣含蓄而深刻地烘托出两人之间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别绪,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意境与美学鉴赏:

  • 开阔辽远与深沉婉转:诗中既有“青山”、“白水”、“万里”、“浮云”、“落日”等意象营造出的宏大、开阔的意境,又有“孤蓬”、“挥手”、“萧萧马鸣”流露出的深沉、细腻的离别愁绪。二者结合,形成一种既壮阔又深婉的美感。
  • 色彩明丽与情感真挚:首联的青、白色调明丽清新,反衬出离别的黯然;颈联的浮云、落日则色彩渐趋柔和深沉,映照着内心的情感。真挚的情感在色彩的映衬下更加动人。
  •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全诗没有一句直呼“不舍”或“悲伤”,但通过“孤蓬”、“浮云”、“落日”、“马鸣”等意象和象征,将离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尾联的马鸣,更是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总结:

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艺术成就极高的送别诗。它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巧妙。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孤蓬)、贴切的象征(浮云、落日)和含蓄的衬托(马鸣),将眼前景与心中情完美融合,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色彩明丽的送别画卷,将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惜别之情、关切之意表达得含蓄隽永、深沉感人。尤其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联,情景交融,意象鲜明,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整首诗情感真挚饱满,艺术手法炉火纯青,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浪漫飘逸之外的深情与含蓄。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