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杜甫这首深沉感人的《宿府》。这首诗写于杜甫在成都严武幕府担任参谋期间,虽暂时安定,但内心充满漂泊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
诗歌全文: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逐句鉴赏分析: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 主题与意象: 开篇点明地点(幕府)、时间(清秋寒夜)、状态(独宿)。用“井梧寒”(井边梧桐透着寒意)、“蜡炬残”(蜡烛即将燃尽)两个寒冷、孤寂、衰残的意象,渲染出凄清阴冷的氛围和诗人孤独疲惫的心境。
- 语言与情感: “独”、“残”二字分量极重,奠定了全诗悲凉孤寂的基调。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 意境与修辞: 此联是千古名句,情景交融,意境苍凉。
- 听觉: “永夜角声悲自语” - 长夜里传来的军营号角声,在诗人听来如同在悲凉地自言自语。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自语”)和移情(将自身悲感投射于物),将角声人格化,更显其悲凉刺耳,衬托出诗人彻夜难眠的愁绪。
- 视觉: “中天月色好谁看” - 高悬中天的明月固然美好,但在这乱世孤愁之中,又有谁来欣赏呢?一个“谁看”的反问,蕴含着无尽的寂寞、无奈和与美好景物的疏离感。
- 情感: 将个人孤独(无人共赏月色)与家国之悲(悲凉的战争号角)紧密结合,写出了战乱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的悲凉心境。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 历史背景与主题: 此联由夜景转向对时局和身世的慨叹。
- 战乱与隔绝: “风尘荏苒”指战乱不息,岁月流逝。“音书绝”写因战乱而与亲友音信断绝。
- 时局艰难: “关塞萧条”描绘因战争而凋敝的边关景象。“行路难”既指道路艰险,更喻指在动荡年代生存、前行的艰难。
- 情感: 诗人将个人漂泊(音书断绝)的苦闷,置于国家动荡(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大背景之下,扩大了诗歌的忧患内涵。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 主题与心境: 尾联总结身世,点明当前处境。
- 漂泊回顾: “已忍伶俜十年事” - “伶俜”指孤苦飘零。这句概括了自安史之乱爆发(755年)以来长达十年(约数)的颠沛流离之苦。“忍”字饱含辛酸与坚韧。
- 当下处境: “强移栖息一枝安” - “强”是勉强之意。“一枝安”化用《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典故,表明自己如今在严武幕府中任职,不过是勉强得到一个暂时栖身的微小位置罢了。
- 情感: “强移”二字道出寄人篱下、并非本愿的无奈。“一枝安”看似找到了暂时的安定,实则暗含不安定感和对“安”的深刻怀疑。这表面的“安”与前文的“寒”、“残”、“悲”、“难”形成强烈对比,更显深沉悲凉。
整体鉴赏要点:
- 主题深邃: 这是一首典型的羁旅思乡、忧时伤乱、自伤身世之作。将个人在幕府值夜独宿的孤寂冷清,与十年漂泊的辛酸、战乱导致的家国凋敝、亲朋隔绝的悲苦融为一体,具有深广的社会内涵。
- 意境苍凉: 诗歌通过清秋、梧寒、蜡残、永夜、悲角、孤月、风尘、萧条关塞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厚重、凄清悲凉的意境。
- 情感沉郁: 杜甫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在此诗中体现明显。情感深沉内敛,却力透纸背。尾联貌似平静的自述(“一枝安”),却蕴含着巨大的辛酸和无奈。
- 语言精炼,对仗工巧: 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极其工整(永夜-中天,角声-月色,悲自语-好谁看;风尘-关塞,荏苒-萧条,音书绝-行路难),且情景交融,意蕴丰富,是千古佳句。
- 修辞巧妙: 拟人(“角声悲自语”)和用典(“一枝安”)的运用,深化了情感表达。
- 杜甫心境写照: 此诗深刻反映了杜甫晚年虽暂时安定(成都草堂时期),但始终心怀家国、身世飘零的真实心境。那份沉重和悲悯,是其诗歌最动人的力量所在。
总结:
《宿府》是杜甫沉郁诗风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寒夜独宿幕府为切入点,通过精炼的语言、工巧的对仗、深远的意象,将个人孤寂、漂泊之苦与国家战乱、民生凋敝之痛熔铸一炉,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身世之悲。诗中那份挥之不去的苍凉与坚韧,是杜甫诗歌永恒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