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宿王昌龄隐居》

作者:唐•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鉴赏

这首山水隐逸诗通过描绘王昌龄故居的清幽景色,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下分层鉴赏:


主题分析

诗歌以隐逸情怀为核心主题。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以溪水深不可测暗喻王昌龄品格高洁,孤云象征其超然独处的隐士风骨。尾联“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直接抒发作诗人追随归隐的决心。


语言与修辞精析

  1. 意象择取

    • “孤云”“微月”:以孤独的云、朦胧的月烘托隐居的寂寥清冷(如“松际露微月”)。
    • “苔纹”“花影”:茅亭下花影斑驳(“茅亭宿花影”),药圃苔藓蔓延(“药院滋苔纹”),细节中见岁月静好。
  2. 拟人妙笔
    “清光犹为君”——月光仿佛专为王昌龄洒落,赋予自然以深情,暗示隐士与自然的共鸣。

  3. 象征升华
    “鸾鹤群”以仙禽象征高洁之士,呼应“谢时去”的出世之志,将隐逸升华为精神皈依。


历史背景与情感投射

常建与王昌龄同为开元进士,但仕途坎坷。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后,常建造访其旧居。诗中“清光犹为君”暗含对友人品格致敬,“余亦谢时去”则借景抒怀,流露自身对官场的厌倦。


意境与美学

全诗构建出空灵澄澈的隐逸之境

  • 视觉层次:深溪→孤云→松间月→花影→苔纹,由远及近,由宏入微。
  • 动静相生:“露微月”是静中有动,“滋苔纹”是无声的生长,传递自然的永恒律动。
  • 留白之美:通篇未直言怀人,却通过“唯孤云”“犹为君”等句,让思念浸润于景物之中。

延伸推荐

可对比阅读:

  1. 王维《山中送别》——同写别后隐居,王诗恬淡,常诗清冷。
  2.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均以寻隐不遇写景,刘诗更显禅意。

经典结语
常建此诗如同一幅水墨隐居图,淡墨染溪云,微月点松枝。看似写景,句句皆心迹——清溪是故友的胸怀,孤云是自己的向往,而那片西山鸾鹤,正是唐人精神世界里永不坠落的星辰。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