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温庭筠的这首《苏武庙》。这首诗深情咏叹了汉代忠臣苏武的事迹,表达了对其崇高气节的敬仰和对英雄迟暮、功业未酬的深切感慨。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廻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劒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鉴赏分析:
主题分析 (思贤怀古 & 英雄迟暮):
-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核心主题是通过凭吊苏武庙,缅怀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忠贞事迹。
- 但诗中更深层的情感,是感慨英雄的孤独与历史的沧桑。苏武归来后(“廻日”)物是人非,武帝已逝(“茂陵不见”),封侯无望(“空向秋波哭逝川”),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悲凉和功业未酬的怅惘。
语言与修辞 (凝练含蓄 & 时空对照):
- 凝练传神: “魂销”二字极写苏武在汉使面前得知可归国时悲喜交加、激动欲绝的情态,非常震撼有力。“茫然”则赋予古祠高树以情感,仿佛它们也为历史的变迁而困惑。
- 意象烘托: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传世名句。选取“雁断”(音信断绝)、“胡天月”(异域的孤寂)、“陇上羊归”(牧羊的艰辛)、“塞草烟”(边地的苍茫)这些典型意象,高度浓缩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孤独、困苦、坚韧的经历,意境苍凉而又蕴含力量。
- 时空对照(强烈对比):
- “廻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劒是丁年”: 这是全诗情感的核心支点。
- “去时”(当年出发时): “冠劒是丁年” — 戴着官帽、佩着宝剑,正当壮年(丁年)。英姿勃发,意气风发。
- “廻日”(归来时): “楼台非甲帐” — 昔日辉煌的宫殿楼台(代指朝廷)已非旧貌(汉武帝已逝,习惯用的“甲帐”也不在了)。物是人非。
- 通过这组惊人的时空跳跃和鲜明对比,十九年的漫长时光流逝、世事的巨大变迁、英雄的暮年归来与心中的失落感,被极其凝练而震撼地表现出来。
- 含蓄用典: “茂陵”(汉武帝陵墓)代指已逝的武帝。“逝川”(《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喻指流逝的光阴和功业未成的遗憾。“哭逝川”既是哭武帝(没能看到自己归来),更是哭自己流逝的壮年岁月和未得的封赏(深层是对理想抱负落空的悲叹)。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苏武事迹: 苏武是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使臣,被扣留19年,期间备受威胁利诱(劝降)、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始终持汉节不屈,最终归汉,成为忠贞不渝的典范。归汉时汉武帝已死。
- 温庭筠: 晚唐诗人,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他写作此诗,一方面是追怀古贤,歌颂苏武的气节;另一方面,结合自身怀才不遇、坎坷蹭蹬的经历,诗中也隐晦地融入了对人才际遇、时光流逝、功业难成的感慨。苏武虽有千古令名,但未能真正实现政治抱负(封侯),这对于温庭筠来说,可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意境与美学鉴赏 (苍凉沉郁 & 含蓄蕴藉):
- 苍凉沉郁的意境: 全诗笼罩在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深沉悲慨的氛围中。古祠、高树、云边雁断、胡天冷月、陇上归羊、塞草寒烟、逝去的帝王、无望的封侯、秋波(秋水)的呜咽……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个宏大、苍茫、悲凉的意境。
- 含蓄蕴藉的美感: 情感表达深沉内敛,不直抒胸臆。对苏武的敬仰蕴含在对其经历的描绘中(如颔联);对英雄迟暮、功业无成的悲慨,则通过强烈的时空对比(颈联)和含蓄的结尾(“空向秋波哭逝川”)来体现,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人物与事迹: 咏苏武,突出其持节不屈十九年(颔联意象呈现)及最终归汉(首句)。
- 核心情感转折: 归来的巨大落差(颈联的时空对比) — 壮年去,皓首回;皇帝死,朝廷非。
- 核心悲慨点: 功业未成(封侯无望)与时光流逝、理想落空的巨大遗憾(结尾)。
- 诗眼: “空向秋波哭逝川” — “空”字尽显无奈与徒劳,“哭逝川”点明悲慨的核心是时光流逝与抱负成空。
总结:
温庭筠的《苏武庙》是一首情感深沉、艺术精湛的咏史杰作。它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精心选择的意象、震撼人心的时空对比(颈联),既颂扬了苏武不朽的民族气节,又深刻揭示了英雄暮年面对历史变迁和理想落空时的巨大悲怆。诗中苍凉沉郁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表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生、功业、时间等永恒命题的思考。颈联因其巨大的概括力和情感冲击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