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桃源行》

作者:唐•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埽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鉴赏

我们来一起细细品味王维这首意境悠远的《桃源行》。

1. 主题分析(技能1):

  • 核心主题: 追寻与幻灭的仙源梦。这首诗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描绘了一个渔民偶然发现、短暂驻留、最终迷失的理想世界——“武陵源”。
  • 具体体现:
    • 发现之旅 (“渔舟逐水…近入千家散花竹”): 开篇以优美笔触描绘渔人沿溪行赏春山桃花,无意间闯入一个隐秘、宁静、花开遍地的仙境(“千家散花竹”)。
    • 世外桃源 (“居人共住…日出云中鸡犬喧”): 描绘桃源中居民与世隔绝(“未改秦衣服”)、生活和谐安宁(“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这里有脱离尘世的田园生活(“物外起田园”)。
    • 短暂驻留与俗念 (“惊闻俗客…尘心未尽思乡县”): 桃源居民热情好客,但渔人作为“俗客”,心中仍有对尘世的眷恋(“思乡县”),未能真正融入这“灵境”。
    • 迷失与永诀 (“出洞无论…不辨仙源何处寻”): 渔人离开后试图再寻桃源,却发现路径变幻难觅(“安知峰壑今来变”)。结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充满怅惘,暗示理想之境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离开便永难重返。最终落脚点在“失落”与“不可复得”的遗憾上。

2. 语言与修辞(技能2):

  • 精妙用词:
    • 水”、“山春”、“去津”:动词生动,传达出渔人悠然自得、被美景吸引的状态。
    • 云树”、“花竹”:动词“攒”(聚集)写出树木高耸入云的壮观,“散”则描绘花竹遍地开放的闲适自然。
    • ”(月明松下)与“”(日出鸡犬):一字对比,尽显桃源昼夜不同的宁静与生机。
    • 来集”、“引还家”:表现桃源居民的热情好客和好奇。
  • 优美意象: “红树”、“青溪”、“云树”、“花竹”、“月明松下”、“日出云中”、“桃花水”,共同编织出一幅色彩明丽、超尘脱俗的山水田园画卷。
  • 对比手法:
    • 理想世界(桃源)与现实世界(都邑/尘世)的对比。
    • 桃源内部的宁静(月夜)与喧闹(日出)的对比。
    • 渔人初入时的惊奇赞叹与离开后迷失怅惘的对比。
  • 时空转换: 诗中空间转换流畅自然(从溪流到山口、到平陆、再到千家),时间推移清晰(从白天行舟到月明、日出、再到平明、薄暮),叙事性强。
  • 含蓄结尾: “不辨仙源何处寻”余韵悠长,将理想幻灭的失落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技能3):

  • 王维其人: 盛唐著名诗人,笃信佛教,后期半官半隐,追求心灵的超脱宁静。他的诗多寄情山水,充满禅意。
  • 时代背景: 盛唐虽繁华,但官场亦有倾轧(王维亲身经历过挫折)。人们既享受现实繁华,也常怀有对超然世外、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这种向往的经典符号。
  • 与本诗联系:
    • 王维选择了道教色彩更浓的“仙源”(灵境)意象,而非陶渊明笔下更现实的避世村落,这与他接触佛道思想有关。
    • “尘心未尽思乡县”一句,微妙地揭示了王维(以及许多人)的矛盾心态:向往超脱,却难以彻底放下世俗羁绊(官职、家庭等)。
    • 结尾的怅惘失落,既是对理想境界难觅的感慨,也可能隐含了作者对现实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奈。

4. 意境与美学鉴赏(技能4):

  • 营造的意境: 诗歌成功营造了一个空灵、静谧、美好却虚幻、易逝的仙境。这里有绝美的自然风光(桃花、青溪、云树、花竹),有淳朴和谐的生活图景(松下静居、鸡犬相闻、邻里热情),一切如梦似幻。
  • 美学价值:
    • 画面美: 诗歌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色彩丰富(红树、青溪)、构图精巧(远景“攒云树”、近景“散花竹”),动静相宜(月夜之“静”、日出之“喧”)。
    • 空灵美: “月明松下房栊静”、“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等句,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不染尘埃的纯净空灵之美。
    • 含蓄美: 对理想世界的追寻与最终失落,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渔人视角的经历和景物描写(尤其是结尾的迷茫桃花水)含蓄表达,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考。那份“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怅惘极具感染力。
    • 理想主义色彩: 描绘了人们对和平、安宁、与世无争生活的永恒向往。

5. 诗歌推荐与比较(技能5):

  • 本源对照: 强烈推荐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看王维如何将散文故事浓缩、诗化,如何融入更多道教仙气和盛唐的诗画意境,以及情感落脚点(王维更侧重失落感)。
  • 同主题比较: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同样是寻觅桃花(象征美好),白诗充满意外发现的惊喜,王维诗则充满得而复失的怅惘。
    • 孟浩然《武陵泛舟》:“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主题相似,但孟诗更侧重泛舟游览的闲适和对“尘外心”的沉浸,少了王维诗中强烈的叙事性和失落感。
  • 王维其他山水田园诗: 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些诗意境更纯粹空寂,《桃源行》则带有叙事性和更浓的理想主义色彩。

总结:

王维的《桃源行》是一首融合了叙事、写景、抒情的杰作。它以陶渊明“桃花源”为原型,用如画的诗笔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仙源,并通过渔人“发现-停留-离开-迷失”的经历,深刻地表达了对美好理想境界的永恒追寻以及这种境界难以把握、终归虚幻的深切怅惘。诗中展现的空灵静谧之美、精妙的语言技巧以及对出世与入世矛盾的微妙揭示,使其成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古传唱。结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迷茫景象,尤为余韵悠长。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