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唐• 杜甫

劒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鉴赏

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罕见的“快诗”,全诗奔涌着狂喜的激情,堪称其“生平第一首快诗”(清·浦起龙评)。以下从多角度解析:

主题分析:家国团圆之狂喜

诗歌紧扣“闻捷报”瞬间展开。安史之乱八年(755-763)后,漂泊剑南的杜甫忽闻唐军收复河南河北(诗中“蓟北”指叛军老巢),战乱终结的狂喜、归乡的迫切与家国重光的欣慰融为一体,突破了杜甫沉郁的主流风格。

语言与修辞精妙

  1. 动作显心境
    • “涕泪满衣裳”:以泪写喜,反常合道,战乱积压的悲苦在释放中转为喜极而泣。
    • “漫卷诗书”:胡乱收拾书本的笨拙动作,折射出心神激荡、手足无措的狂喜。
    • “放歌纵酒”:纵情高歌痛饮的张扬姿态,是压抑多年的情感洪流决堤。
  2. 时空的压缩艺术
    末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连用“即”“便”两个副词,叠加“穿”“下”两个动词,配合四个地名,形成疾驰的节奏感;
    • 地理跨度(从四川到河南)在想象中瞬间跨越,归心似箭的迫切呼之欲出。

历史背景与作者心境

  • 背景: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自缢,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平息。
  • 杜甫处境:此时杜甫因战乱漂泊蜀地五年(758-763),故乡洛阳、青年寓居的长安皆在战火中残破。捷报让他预见重返家园、重整生活的可能。
  • 深层情感:“却看妻子愁何在”暗含对乱世中家人共患难的感慨;“青春作伴”则是对和平生活的诗意憧憬。

意境与美学价值

全诗如疾风骤雨般的情感洪流:

  • 情感递进:听闻涕泪(惊)→ 确认狂喜(狂)→ 放歌纵酒(欢)→ 神驰归途(迫),层层推进;
  • 虚实相生:前六句实写当下狂态,尾联虚写归乡幻景,现实与想象交织成激动人心的归家画卷;
  • 快节奏美学:通篇除尾联外皆用仄韵,句句押韵(裳、狂、乡、阳),形成旋风般的韵律,与狂喜心境完美契合。

经典比较

  • 对比杜甫其他诗作
    此诗之“喜”与《春望》“感时花溅泪”的悲、《登高》“艰难苦恨”的郁形成鲜明反差,展现诗人性格中热烈奔放的一面。
  • 与同类题材比较
    李白《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个人遇赦之轻快,杜甫此诗则承载了整个时代的集体欢欣,家国情怀更为厚重。

核心诗句聚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放歌纵酒”是乱世文人罕见的放肆姿态;
  • “青春作伴”以拟人手法赋予春天生命,仿佛明媚春光主动护送游子归乡,希望之光跃然纸上。

延伸思考

杜甫归乡愿景最终未能实现(他病逝于归途),但此诗定格了苦难中人们对和平最炽热的渴望。若想体会杜甫乱世漂泊的常态,可对比阅读其《登高》《秋兴八首》,更能理解此诗中迸发的喜悦何其珍贵。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
lǐ qū cí qióng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上心来
计上心来
jì shàng xīn lái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