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 蜀道难

《相和歌辞 蜀道难》

作者: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猨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呼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劒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鉴赏

李白这首《蜀道难》以其雄奇奔放的想象和惊心动魄的笔触,成为描绘蜀道险峻的千古绝唱。以下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鉴赏:


一、主题分析:蜀道之险与人生之艰

全诗紧扣自然险阻与人生忧患的双重主题

  • 自然之险: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惊呼定调,后续通过"六龙回日""冲波逆折""枯松倒挂"等意象,极言山势高危、水流湍急。
  • 人世之忧:结尾笔锋突转,由自然转入社会险恶——"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暗喻仕途危机与战乱威胁,揭示蜀道不仅是地理屏障,更是命运困境的象征。

二、语言与修辞:夸张纵横,声形并茂

  1. 神话夸张
    • "地崩山摧壮士死"(五丁开山传说)赋予蜀道开辟悲壮色彩;
    • "扪参历井"(伸手可触星辰)夸饰山高入云。
  2. 动态比喻
    • "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以雷声喻水石撞击轰鸣,视听交织。
  3. 动物反衬
    • "黄鹤不得过""猨猱愁攀援",借飞禽走兽的无力凸显人类行路之难。
  4. 重复呼告
    • 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乐章主旋律,层层递进情感。

三、历史背景与作者隐喻

  • 地理依托:唐代由秦入蜀需翻越秦岭,栈道险峻,李白虽未亲历,但融合文献与想象重构险境。
  • 政治隐忧
    尾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暗指剑门关易守难攻,而"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直刺藩镇割据危机,反映诗人对国事的敏锐警觉。

四、意境与美学:险绝中的悲壮美

  • 空间张力:纵向"上有六龙回日,下有冲波逆折",横向"连峰去天不盈尺",构建天地挤压的窒息感。
  • 声色交织:子规夜啼(声)、枯松倒挂(色)、万壑雷鸣(声),渲染空山愁绝之境。
  • 情感洪流:从惊叹→恐惧→劝诫→悲慨,最终"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收束,如激流骤止,余震不绝。

五、诗歌比较与延伸

  • 同类题材:对比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的清幽,李白更重险峻的震慑力。
  • 李白风格:此诗与其《梦游天姥吟留别》同属"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巅峰,皆以非现实笔法抒现实之思。

结语
《蜀道难》不仅是山川的礼赞,更是生命的寓言。它以雷霆之笔凿开盛唐诗歌的险峰,让读者在"难于上青天"的慨叹中,听见了人类面对自然与命运时永恒的敬畏与抗争。锦城虽乐,终需直面征途——这正是李白穿透千年的大气魄。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