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四首 秋歌

《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四首 秋歌》

作者: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长安为背景,以思妇口吻抒发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百姓的普遍情感。以下从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主题分析:思妇闺怨与家国情怀

  • 闺怨主题:通过“捣衣声”“玉关情”“良人远征”等意象,聚焦女子秋夜制衣寄远的场景,体现对征人的牵挂(“总是玉关情”)。
  • 现实关怀:结尾“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和平的呼唤,暗含对战争的批判。

二、语言与修辞手法

  1. 视听交融的铺陈

    • 视觉:“长安一片月”以皎洁月光笼罩全城,营造清冷孤寂的氛围。
    • 听觉:“万户捣衣声”以绵延不绝的砧杵声,暗示思妇群体的集体哀愁。
      效果:月光与捣衣声交织,虚实相生,点出“秋”的特有情境。
  2. 拟人化秋风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赋予秋风情感——它无法吹散思念,反而将牵挂吹向玉门关外的战场。
    手法:以自然之力强化情感的不可阻挡。

  3. 设问升华主题
    结尾直问“何日平胡虏”,呼应捣衣声中的期盼,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定紧密相连。


三、历史背景与李白情怀

  • 盛唐边战背景:玄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如征吐蕃、突厥),兵役繁重,“良人远征”是普遍现象。
  • 李白的人文关怀:虽以豪放著称,此诗却以小人物视角揭露战争创伤,体现诗人对平民命运的深切共情。

四、意境赏析:秋声中的永恒思念

  • 时空张力:长安秋夜(近)与玉门关战场(远)通过秋风联结,捣衣声打破时空界限,万户同悲。
  • 情感重量:“一片月”的轻盈与“万户声”的沉重形成反差,凸显思念之深广。
  • 悲而不颓:结尾的诘问暗含对和平的信念,哀婉中透出坚韧。

拓展建议

  1. 对比阅读
    •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可对比秋、冬两季的思妇情态。
    • 张仲素《秋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同写秋思,更重梦境虚幻。
  2. 深入思考
    为何李白选择“捣衣声”而非孤灯、书信等意象?其蕴含的集体记忆(唐代妇女秋夜制寒衣寄征夫)更具时代震撼力。

小结:此诗以洗练语言浓缩时代苦难,月光与砧声成为穿越千年的情感符号,展现了李白对平凡生命的深刻观照。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