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四首 冬歌

《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四首 冬歌》

作者:唐•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鉴赏

我们来鉴赏李白的这首《子夜四时歌·冬歌》。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李白模仿南朝乐府民歌风格创作的思妇诗杰作。


【主题分析】

  • 核心主题: 思妇关怀征夫(思乡怀人)。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寒冬深夜为远戍边疆的丈夫(或亲人)赶制冬衣的场景,表达了她深切的思念、担忧与关爱。
  • 季节关联: “冬歌”点明了严寒背景,为赶制棉衣、担忧远行人受冻提供了情境,强化了情感的紧迫感。

【语言与修辞】

  1. 白描手法(核心特色):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和复杂修饰,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动作和场景。
    • 明朝驿使发:开门见山交代紧迫原因(明天一早驿站的使者就要出发了)。
    • 一夜絮征袍:点明核心事件与时间(必须一夜之间把丈夫征袍里的棉絮铺好、缝制好)。 “一夜” 强调任务的紧急和辛劳。
  2. 细节刻画(动作与触觉):
    • 素手抽针冷:纤纤素手(暗示女子身份)抽动冰冷的缝衣针。 “抽针” 的动作、“冷” 的触感,生动刻画出冬夜缝衣的艰辛和寒意刺骨。
    • 那堪把剪刀:连拿起冰冷的剪刀都觉得难以忍受。“那堪” 二字,将女子在严寒中操作的痛苦与忍耐力都表现了出来。这两句通过手的感受,以小见大,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平实设问(深化情感):
    •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衣服缝好寄往遥远的边关,要多少天才能送到临洮(唐代西北边防重镇)啊?这个看似朴素的疑问,蕴含着女子深重的牵挂:
      • 担忧天气: 怕衣服到晚了,丈夫在苦寒之地受冻。
      • 思念距离: 强调“远道”,凸显空间阻隔的无奈。
      • 焦灼期盼: 计算着时日,急切希望心意能早日送达。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时代背景: 唐代边疆战争频繁,男子需长期服役戍边,导致大量思妇诗的产生。诗中提到的“临洮”是唐代西北重要的军事据点,常发生战事。
  • 李白风格: 李白虽以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著称,但其乐府诗(尤其是模仿民歌的作品)同样生动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挚情感。这首诗体现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普通人细腻情感的把握能力。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意境: 营造了一个 冬夜寒灯、女子孤影、飞针走线、心系远方 的意境。环境寒冷(针冷、剪刀冷),气氛紧张(一夜、明朝发),情感深沉(思念、担忧)。
  • 美学价值:
    • 朴素之美: 摒弃雕琢,如民歌般直白晓畅,却真挚感人。
    • 细节之美: 抓住“抽针”、“把剪刀”等微小动作与“冷”的触感,使画面极具感染力。
    • 含蓄之情: 全篇未直接说“思念”,但通过赶制寒衣的急切动作、对路途遥远的询问,将对丈夫的关怀、担忧和绵绵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而深沉。

【重点提取与理解】

  • 关键词句: “一夜絮征袍”(事件核心、辛劳)、“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细节刻画、艰苦环境)、“几日到临洮?”(情感凝聚点,牵挂核心)。
  • 核心情感: 一位女子在严寒冬夜为戍边丈夫赶制冬衣时,所饱含的深切思念、担忧和关爱。
  • 艺术特色: 白描手法,细节动人,语言质朴如话,情感真挚含蓄。

【总结】 李白的这首《子夜四时歌·冬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思妇诗。它用最朴素的白描语言,通过“赶制征袍”这一典型事件,选取“抽针”、“把剪刀”的冰冷触感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寒夜深闺的劳作艰辛,并将一位妻子对远方戍边丈夫的无尽牵挂、深切忧虑和浓浓爱意,浓缩在“几日到临洮”这一声看似平常却情深意长的询问中。全诗如民歌般清新自然,意境真切,字字含情,展现了李白捕捉日常生活情感的高超功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