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三首 三

《行路难三首 三》

作者:唐•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对仕途险恶的深刻反思,以历史典故为镜,道破了急流勇退的生存智慧。以下从四个维度为您解析:


一、核心主题:避祸全身的处世哲学

  • 反叛传统隐逸观
    “有耳莫洗颍川水”(许由避世洗耳)、“有口莫食首阳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开篇否定两种极端:既不赞同假清高,也警惕“孤高比云月”的姿态。
  • 核心警句
    “含光混世贵无名”主张韬光养晦,“功成不退皆殒身”揭示历代功臣悲剧规律。

二、历史典故的悲鸣(修辞与深意)

李白连用四组血泪史实,强化“退身不及时”的后果:

人物 典故 诗句 悲剧根源
伍子胥 忠谏被弃,尸沉吴江 “子胥既弃吴江上” 功成不退
屈原 报国无门,自沉汨罗 “屈原终投湘水滨” 执着理想
陆机 西晋才子,受谗被杀 “华亭鹤唳讵可闻” 留恋权位
李斯 秦相腰斩,思牵黄犬 “上蔡苍鹰何足道” 贪恋富贵

修辞效果:排比式典故如惊雷贯耳,历史血案层层叠加,形成触目惊心的警示链。


三、张翰典范:豁达人生的亮色

在暗色历史帷幕后,李白推出正面对比:

  • “秋风忽忆江东行”: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念故乡莼羹鲈鱼,当即辞官归隐,免于后续政治屠杀。
  • 生死抉择
    “且乐生前一杯酒”的现世欢愉,与“何须身后千载名”的虚名解构,形成强烈反差。

四、创作背景与李白矛盾心态

  • 安史之乱后的困局
    此诗约作于李白晚年(757年后),他因入永王幕府获罪流放,亲历政治漩涡的绞杀。
  • 诗人的两难
    一面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建功热望,一面是“功成不退皆殒身”的冰冷现实。结尾的“一杯酒”宣言,实则是痛彻后的自我救赎。

延伸思考:

  1. 与陶渊明对比
    李白“混世无名”是主动的生存策略,陶渊明“采菊东篱”是本性使然;李白隐逸中仍有不甘,陶潜则真正融入田园。
  2. 悲剧预见性
    诗中警示竟成李白自身谶语——他晚年仍试图参军报国,终病逝于征途,未能践行“退身”之志。

名句推荐赏析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表面豪放不羁,细品却似金石坠地,回荡着幻灭与觉醒交织的沉重之音。

此诗犹如一部用血泪写就的“官场生存指南”,在盛唐的进取浪潮中投下冷峻的阴影,凸显李白对政治险恶远超常人的洞察。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