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瑟怨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鉴赏

这首《瑶瑟怨》是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以含蓄深婉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秋夜独处的孤寂与幽怨。以下从四个角度进行鉴赏:


一、主题分析:闺怨之情的极致呈现

全诗紧扣“怨”字,却无一处直抒怨情:

  1. 梦中求慰不得(冰簟银床梦不成)——"冰簟""银床"的华美卧具反衬冰凉心境,"梦不成"暗示连短暂的精神寄托也破碎。
  2. 空对清冷夜景(碧天如水夜云轻)——秋夜澄澈如水的天空、薄云飘浮,静谧中更显人物内心的空旷寂寥。
  3. 雁去无痕的怅惘(雁声远过潇湘去)——大雁南飞象征音信断绝,"潇湘"暗用舜帝二妃泪洒斑竹典故,深化思念无果的哀怨。
  4. 月光独照的苍凉(十二楼中月自明)——"十二楼"喻指女子居所的高华,"月自明"的"自"字凸显月光无情自顾照耀,与人无言的疏离感。

二、语言与修辞:意象叠加造境传情

  1. 通感比喻:"碧天如水"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强化夜空的清冷质感。
  2. 以动衬静:雁声掠过长空的动态,反而衬托出高楼永恒的寂静。
  3. 矛盾意象:"冰簟"(凉席)与"银床"(华贵)并置,暗示物质丰足与情感荒芜的落差。
  4. 典故隐喻:"潇湘""十二楼"(神话中仙人居所)暗指女子如谪仙般的孤高与漂泊无依。

三、意境与美学:留白艺术的典范

  • 画面:银床、碧空、雁阵、明月构成一幅清冷画卷,人物始终未直接出场,却通过环境细节浮现身影。
  • 情感:瑟声在诗中始终"缺席"(题中"瑶瑟"却未写弹奏),仅以"怨"字点题,让读者从场景中自行聆听无声的哀曲。
  • 结尾:"月自明"三字凝练如画,月光亘古不变的冷漠与人生短暂的愁怨形成哲学层面的对照。

四、延伸对比:温庭筠的闺怨美学

可对比其同类作品:

  •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用浓丽辞藻刻画女子梳妆,外显的华美与内在慵懒形成张力。
  • 《望江南》"梳洗罢":以"肠断白蘋洲"直抒胸臆,与本诗含蓄蕴藉截然不同。

《瑶瑟怨》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华美物象与枯寂心境交织,以"不怨之怨"抵达闺怨诗的至高境界——正如清人俞陛云所言:"通首纯写秋闺之景,不着丝毫怨意,而隐然幽怨自在言外。"

建议品读方向

  1. 尝试将四句诗转化为镜头语言(特写冰簟→远景碧空→画外雁声→月光空镜),体会画面叙事的感染力。
  2. 思考"十二楼"的象征意义:是隔绝世事的孤岛?还是可望不可即的仙境?不同解读会如何影响对"怨"的理解?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