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鉴赏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以归隐途中的所见所感为核心,通过对比尘世喧嚣与山林幽寂,展现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以下从多角度解析:


主题分析:尘世与隐逸的二元对照

  • 前四句“尘世喧闹”
    “钟鸣”“争渡喧”“人随沙路”描绘黄昏渡口的嘈杂(渔梁渡在今湖北襄阳),人群归家的匆忙反衬诗人逆向而行的孤寂。“余亦乘舟归鹿门”的“亦”字轻转,暗示诗人与俗世人群的疏离。
  • 后四句“隐者之境”
    月光穿透烟雾笼罩的鹿门山林(“开烟树”的“开”字化静为动),庞公(东汉隐士庞德公)旧居的岩扉松径寂寥无人,唯有“幽人”(诗人自指)暗夜独往。时空从喧闹黄昏转入永恒静夜,凸显隐士的孤独与高洁。

语言与修辞精析

  1. 动词的张力
    “争渡喧”的“争”字刺耳急促,与“月照开烟树”的“开”形成强烈反差——后者如轻柔揭开夜幕,赋予月光以流动的生命力。
  2. 意象对照艺术
    渡头“人声” vs 松径“寂寥”,江村“沙路” vs 鹿门“烟树”,尘世路径的明确与隐居之地的朦胧形成感官对立。
  3. 典故的隐性力量
    庞公栖隐处不须赘言,只以“岩扉松径”的空镜头呈现,历史隐士与当下“幽人”身影重叠,赋予归隐以文化传承的厚重感。

诗人背景的深意

孟浩然一生未仕,此诗作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中的“归”既是空间归宿,更是精神皈依——庞德公成为其精神偶像,而“惟有幽人夜来去”的独行,实则是主动选择的孤独,呼应了诗人“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赞孟浩然句)的人生志趣。


意境美学:静夜中的永恒对话

全诗以声音起(钟声、人喧),以寂寥终(松径、夜行),构建出“动-静”的哲学意境。最妙在结尾:月光下的“幽人”既是当下的自己,也是穿越时空的庞公幻影。岩扉松径的“长寂寥”,因“夜来去”的足迹被赋予生生不息的气息,隐逸非死寂,而是与天地、历史的精神共鸣。


延伸对比推荐

  • 同类隐逸诗
    王维《归嵩山作》“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王维的“归”透出佛家空寂,孟诗则带道家仙气。
  • 反向参照
    对比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的世俗温情,更显孟浩然此诗孤绝超脱的底色。

经典鉴赏建议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绘制“双场景对比图”(渡口喧闹 vs 鹿门幽寂),体会空间转换中的情感升华;重点品味“开烟树”的“开”字之妙——月光如笔,晕染出一幅动态水墨。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相失交臂
相失交臂
xiāng shī jiāo bì

比喻机会错过。

甘言美语
甘言美语
gān yán měi yǔ

甜美动听的话。

出浅入深
出浅入深
chū qiǎn rù shēn

犹言深入浅出。

张慌失措
张慌失措
zhāng huāng shī cuò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