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鉴赏

这首诗是李益边塞诗的代表作,以凝练的笔触描绘了戍边将士刻骨的思乡之情,意境苍凉动人。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鉴赏:


一、主题分析:边塞苦寒与征人乡愁

诗的核心是征战之苦与思乡之痛。前两句通过“沙似雪”“月如霜”的极寒景象,暗示边地环境的残酷(苦寒);后两句借“芦管”声引出“尽望乡”的集体动作,将无形的乡愁化为具象画面,展现征人无言的悲凉。


二、语言与修辞的精妙

  1. 比喻叠用,强化寒意
    “沙似雪”“月如霜”——连用两个比喻,将月色下的沙丘染上刺骨冷色,视觉上构建出冰封世界的荒寂感,为乡愁埋下伏笔。
  2. 以声牵情,举重若轻
    “不知何处吹芦管”——笛声突兀出现,打破死寂。“不知何处”四字巧妙暗示征人警觉又茫然的神态,平凡的芦管声瞬间刺穿心理防线。
  3. 一字千钧的收束
    望乡”的“尽”字,写尽所有征人动作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无人说话,唯有凝视故乡方向。千军万马的哀思凝于一字。

三、意境营造:苍凉中的诗意美

  1. 色彩对比:银白(沙、月)与漆黑(夜空)的冷色调碰撞,营造出清冷孤绝的宇宙感。
  2. 动静相生:静态的冰雪世界,被一缕笛声搅动,最终归于更深的沉寂(“望乡”是无声的动作)。
  3. 留白艺术:不写征人落泪或叹息,只写“望乡”的剪影,哀伤反而更深邃绵长。

四、历史与作者背景

  • 李益亲历边塞军旅,深知戍边者“虽生犹死”的绝望。中唐战事频繁,将士久戍难归是普遍悲剧。
  • “受降城”(唐代为接纳匈奴投降所筑)之名在此暗含反讽:胜利之城,却成了锁住征人的牢笼。

五、同类诗歌推荐

  1.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同样以乐声引乡愁。
  2. 范仲淹《渔家傲》(词)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与李益的笛声、霜月遥相呼应。

小建议:诵读此诗时,可着重体会“沙似雪—月如霜”的递进寒意,以及“尽望乡”三字的顿挫感,更能感受句间的情感张力。


这首诗的永恒魅力,在于用最简洁的语言承载了最厚重的集体创伤:征人的乡愁不是个体的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无名者的共同命运。霜月、笛声、沉默的凝望——这些意象穿越千年,依然刺入人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