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野望》是杜甫晚年漂泊成都时所作,全诗以深沉的目光凝视家国命运与个人遭际,堪称杜诗沉郁风格的典范。以下分层解析其精妙之处:
颈联字字泣血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供”字惊心:将衰老残躯像祭品般献给疾病!“涓埃”(细流微尘)的自贬与**“圣朝”**的尊称形成刺目反差。病骨支离的老诗人,在自责中迸发出儒家士大夫最惨烈的精神图景——以罪己姿态承担天下兴亡。
尾联定格末世图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极目”动作延续杜甫登高传统(如《登高》“无边落木”),但所见非自然之秋,而是人间凋敝。**“日萧条”**三字如渐暗的镜头:战乱、饥荒、流民...盛唐余晖彻底湮灭,诗人以肉身化作记录历史尘埃的碑石。
延伸对比
可与杜甫同期作品《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并读:两首都以宏阔空间开篇,但《登楼》尚存“北极朝廷终不改”的希冀,《野望》则彻底坠入冰河时代。这种情感变化,正是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不可逆衰亡的注脚。
此诗如青铜器上斑驳的铭文,每一个字都凝结着血与火的重量。当诗人将自身病骨化为历史天平上的砝码时,中国诗歌获得了最悲怆的崇高感。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