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 四

《咏怀古迹五首 四》

作者:唐•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这首诗聚焦于三国蜀汉君臣刘备与诸葛亮的情谊,充满历史沧桑感与对君臣际合的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赏析:

1. 主题分析:咏史怀古与君臣之义

  •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 咏史怀古。杜甫借咏叹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与丞相诸葛亮在夔州(三峡附近)留下的遗迹(刘备永安宫旧址、诸葛亮武侯祠),表达了对那段历史和人物的追思。
  • 更深层的主题是对 理想君臣关系(“一体君臣”) 的赞颂与感慨。诗中特别强调刘备与诸葛亮生时同心同德,死后祭祀相连(“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这是杜甫心中最理想的君臣知遇模式。

2. 语言与修辞:虚实对照,意象苍凉

  • 虚实对照:
    •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诗人想象当年刘备出巡时翠华仪仗的盛况(虚),如今却空山回荡;昔日华丽的宫殿(虚),如今只剩野寺的荒凉(实)。强烈的今昔对比,突出繁华落尽、物是人非之感。
    • “古庙杉松巢水鹤”:实写眼前荒凉景象(鹤在古庙杉松上筑巢),暗示香火冷落(实)。
  • 精妙用词:
    • “窥吴”:“窥”字暗含杜甫对刘备伐吴之举的评价,认为此举有些轻率(“幸三峡”的“幸”字也暗含此意)。
    • “崩年”:指刘备死于永安宫之年。
    • “巢水鹤”:“巢”字生动写出水鸟占据古庙的景象,渲染荒凉。
    • “走村翁”:“走”字写出村民在岁时祭祀时纷纷赶来的情景,暗示民间朴素的纪念。
  • 结尾点题: “一体君臣祭祀同”是全诗主旨句,语言精炼有力,高度概括了刘备与诸葛亮生前同心、死后同祭的深厚情义。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历史背景: 诗中所咏是三国蜀汉旧事。公元222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兴兵伐吴(“窥吴”),兵败后退守白帝城永安宫,次年病逝于此。
  • 杜甫生平: 杜甫写此诗时(766年),正漂泊西南,寓居夔州。他一生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却仕途坎坷,深感怀才不遇。面对蜀汉君臣遗迹,他触景生情,一方面感慨历史的沧桑巨变(前六句的荒凉描写),另一方面由衷仰慕刘备与诸葛亮之间那种难得的、如鱼得水的君臣知遇关系(后两句的赞颂)。诗中寄托了杜甫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古代明君贤相的向往。

4. 意境与美学鉴赏:苍凉悲慨中的温情与崇高

  • 意境营造: 全诗通过对永安宫旧址、武侯祠周围环境(空山、野寺、古庙、巢鹤、村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 苍凉、萧瑟、落寞的历史时空感
  • 情感基调: 面对历史的无情变迁(前六句),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深沉悲慨 的。然而,在结尾处,笔锋一转,通过“一体君臣祭祀同”的赞颂,将情感升华到对 崇高理想人格和君臣情义的温暖敬意。悲慨之中蕴含着对永恒价值的肯定。
  • 美学效果: 杜甫以简练厚重的笔触,将眼前的荒凉遗迹、历史的宏大叙事、个人的深沉感慨以及对理想关系的向往熔于一炉,达到了一种 凝重、悲壮而又不失温情与崇高 的美学境界。

5. 重点提取与理解要点

  • 核心事件: 刘备伐吴失败,崩于夔州永安宫。
  • 核心景象: 想象中昔日仪仗宫殿的辉煌(虚)与现实中野寺古庙的荒凉(实)形成强烈对比。
  • 核心意象: 空山、野寺、古庙、巢鹤、走村翁 —> 共同构成 历史遗迹的苍凉感
  • 核心人物关系: 刘备与诸葛亮 —> “一体君臣”(生前同心协力,死后祭祀相连)。
  • 核心情感: 历史沧桑的悲慨 + 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赞颂与向往。
  • 主旨句: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总结: 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以蜀汉遗迹为切入点,用虚实相生的笔法描绘出历史的荒凉变迁(前六句),最终落脚于对刘备与诸葛亮“一体君臣”崇高情谊的赞叹(后两句)。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凭吊,更是杜甫在漂泊失意之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表达了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深切渴望和对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慕。诗中苍凉的意境与崇高的情感交织,展现了杜甫咏史诗沉郁顿挫、深邃感人的艺术魅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操之过蹙
操之过蹙
cāo zhī guò cù

犹言操之过急。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落拓不羁
落拓不羁
luò tuò bù jī

形容人性情豪放,行为散漫。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
yǐ guān hòu xiào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选歌试舞
选歌试舞
xuǎn gē shì wǔ

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同“选色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