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慈恩寺浮图

《与高适薛据慈恩寺浮图》

作者: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岑参这首气势磅礴的登塔名作《与高适薛据慈恩寺浮图》。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风以雄奇豪迈著称,这首登慈恩寺塔(大雁塔)的诗,正是其风格的典范。


全诗赏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大雁塔的巍峨壮观和登塔远望的雄阔景象,并抒发了诗人登高望远后产生的超脱尘世、向往佛理的感悟。

1. 主题分析:登览咏怀与超然之思

  • 前半部分 (塔势如涌出...万古青蒙蒙): 核心是 登览咏怀。诗人以雄健的笔力,极写慈恩寺塔的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突兀压神州”)和登塔过程的险峻(“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重点描绘了登顶后纵目远眺的壮阔景象:低头可见飞鸟,耳边风声呼啸(“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群山如波涛奔涌向东(“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俯瞰长安城,宫馆玲珑,秋色苍茫(“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北望五陵,笼罩在万古不变的蒙蒙青色之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 后半部分 (净理了可悟...觉道资无穷): 主题转向 超然之思。面对如此高远、永恒、壮阔的景象,诗人顿悟佛家清净之理(“净理了可悟”),认为这美妙的境界(“胜因”)正是自己素来向往的(“夙所宗”)。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出世念头,决心辞官归隐(“誓将挂冠去”),去追求那无穷无尽的佛理智慧(“觉道资无穷”)。

2. 语言与修辞:雄奇夸张,比喻精妙

  • 雄奇夸张: 这是本诗最显著的特点。开篇“塔势如涌出”,将静态的塔写成仿佛从地底喷涌而出,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动感。“孤高耸天宫”、“突兀压神州”、“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无不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塔之高、之雄、之险,仿佛非人力所能为(“峥嵘如鬼工”)。
  • 精妙比喻: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将连绵起伏的山脉比作汹涌澎湃向东奔流的波涛,形象生动,气势恢宏,极具动态美和辽阔感。
  • 动词精准有力: “涌”、“耸”、“出”、“盘”、“压”、“碍”、“摩”、“窥”、“指”、“俯”、“闻”等动词,精准有力,使画面充满动感和力量感。
  • 视听结合: “下窥指高鸟”(视觉)、“俯听闻惊风”(听觉),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受。“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则展现了视觉的广阔与苍茫。

3. 意境与美学鉴赏:雄浑阔大,气象万千

  • 诗人站在长安城的制高点,视野极度开阔。他描绘的意境 雄浑阔大,气象万千
    • 空间之壮阔: 上摩苍穹,下指飞鸟,远眺群山如海,俯瞰京城宫馆与关中平原,北望五陵原野。空间向上下四方无限延展。
    • 时间之永恒: “万古青蒙蒙”一句,将眼前秋景置于历史长河之中,青山依旧,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 力量之震撼: 塔的“突兀”、“峥嵘”、“碍日”、“摩天”,风的“惊”,山的“奔凑”,无不充满巨大的力量感。
  • 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置身于这样的时空之中,诗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自然生发出超越尘世、追求永恒佛理的感悟,意境由外在的雄浑转向内心的超脱。

4.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岑参与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登长安著名地标——慈恩寺塔游览唱和。当时岑参大约38岁。
  • 作者生平: 岑参一生追求功业,热衷边塞,性格豪迈。但此时他可能正处于仕途的某个阶段(此前已有边塞经历,后因安史之乱等亦有浮沉),面对帝都的繁华与个人的境遇,登高望远时产生短暂的出世之想,也是文人常有的心境。诗尾的归隐宣言,更多是登高后受到宏伟景象和佛寺氛围感染而产生的 瞬间感悟和强烈冲动,是他豪放诗风在情感抒发上的体现(类似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未必代表他立刻实施的行动(他此后仍有仕途经历)。但这感悟和冲动本身是真诚而强烈的,是诗歌情感的自然流淌。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意象: 高塔(雄奇、险峻、超越)、远望(壮阔山河、历史沧桑)、秋色(苍茫、萧瑟)、佛理(清净、超脱)。
  • 情感脉络: 惊叹塔之雄奇 -> 享受登临之险与视野之阔 -> 震撼于天地时空之壮美苍茫 -> 顿悟佛理 -> 产生强烈出世归隐之念。
  • 关键句意:
    •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塔雄伟得仿佛压在大地之上,高峻得如同鬼斧神工造就。极写其非凡气势。
    •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群山连绵起伏,像波涛一样向东奔涌汇聚。写远眺山势之壮。
    •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萧瑟的秋意从西面袭来,苍茫之色弥漫了整个关中平原。点明季节,渲染苍茫氛围。
    • “万古青蒙蒙”:北原上的汉代五陵,笼罩在万古不变的青蒙蒙的色调中。引入历史维度,增添永恒苍茫之感。
    •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发誓将要辞官归隐,去追求那无穷无尽的佛理智慧。抒发强烈的出世感悟。

总结:

岑参这首诗以其 雄奇夸张的笔触、精妙的比喻、震撼的意象,成功塑造了慈恩寺塔拔地倚天的伟岸形象,描绘了登塔所见的 壮阔苍茫的时空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盛唐的宏大气象。诗末抒发的顿悟佛理、向往归隐之情,是面对如此宏大景象时产生的自然情感升华,虽带有瞬间的冲动性,但也真挚动人,展现了诗人豪放性格中追求超脱的一面。全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是唐代登览诗中的杰作。


拓展思考/推荐比较:

  • 比较阅读: 可以对比阅读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杜甫同游同题之作,更侧重于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沉郁顿挫,与岑参的雄奇豪放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关联: 若对岑参的边塞诗感兴趣,可以读《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受其在边疆描绘的另一种雄奇壮美。
  • 登览主题: 若对登高望远主题感兴趣,还可读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等。

希望这份鉴赏能帮助你更好地领略岑参这首名作的壮美与深意!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