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这首权德舆的闺怨诗以细腻笔触捕捉思妇心理,语言质朴却暗藏巧思。以下从三个维度为您解析:
时间线 | 行为 | 心理状态 |
---|---|---|
昨夜 | 裙带自解 | 暗自揣测(隐喜) |
今朝 | 见蟢子悬丝 | 强化期待 |
此刻 | 急取脂粉理妆 | 患得患失的忐忑 |
末句 "莫是藁砧归" 点睛之笔:"藁砧"为古代斩草砧板(与"鈇"同置),借谐音暗指"夫"(鈇→夫),将不敢直说的期盼化作羞涩试探。
延伸推荐
对比阅读南朝民歌《读曲歌》:"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 同写女子情思,权诗含蓄蕴藉,南朝乐府则大胆热烈。
此诗如微距镜头聚焦生活切片,在占卜吉兆与理妆动作间,将千年未变的人间期盼凝成永恒的艺术瞬间。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