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鉴赏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借渔翁形象寄托超然物外之志。全诗语言澄澈,意境空灵,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主题分析:隐逸与超脱

渔翁“夜傍西岩宿”的随性,“汲清湘燃楚竹”的清雅,暗示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的生活。结尾“岩上无心云相逐”,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强调自然本真,暗喻摆脱政治束缚的心灵自由。

语言与修辞精妙

  1. 通感妙用
    “欸乃一声山水绿”——摇橹声(听觉)竟使山水骤然染绿(视觉),声音化作色彩,瞬间点亮画面。这种通感手法让自然仿佛因渔翁的声响而苏醒,充满奇幻动感。
  2. 意象清绝
    “清湘”“楚竹”选用高洁意象,湘水澄澈,楚竹清雅,渔翁用竹煮水的细节,烘托出其人不俗的精神气质。

意境营造:动静相生的画卷

  • 由静转动
    前两句静谧(宿岩、汲水),三句“烟销日出”打破沉寂,四句“欸乃一声”突然激活整幅山水,色彩与声响迸发。
  • 空灵感
    “不见人”与“山水绿”形成反差:人迹消失,自然登场。渔翁独行天地之间,凸显遗世独立之境。

关键句解读

  • “岩上无心云相逐”
    云本无情,却似追逐船尾。拟人化描写暗含深意:云的自由飘荡,恰是诗人渴望的“无心”之境——不刻意求取,纯任自然。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贬谪永州(今湖南)。政治失意中,他寄情山水写成《永州八记》,此诗同期创作。渔翁形象可视为其精神投射:在困厄中坚守高洁,于孤寂里觅得灵魂解脱。

延伸对比

同类隐逸诗可对照:

  •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明快闲适。
  • 柳宗元此作则更显孤峭清冷,“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绝意境独步唐诗。

教学提示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声音唤醒色彩”的通感之妙(欸乃/绿),并关联陶渊明“云无心”的典故,理解诗人托物言志的手法。可对比水墨山水画的留白艺术:诗中“不见人”的空白,反让山水意境更显辽阔。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