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我们来一起细细品味杜甫这首感人至深的《月夜忆舍弟》。
1. 主题分析 (技能1):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开篇即点明背景——“戍鼓”(边塞驻军的鼓声)、“秋边”(边地的秋天),营造出战乱未息、边境肃杀、道路阻隔的氛围。“断人行”说明交通断绝,“一雁声”以孤雁哀鸣象征漂泊与孤独,奠定全诗悲凉基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点题“月夜”。“露白”点明节气(白露时节),更添寒意;“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非说故乡月物理上更亮,而是强烈的主观感受——在诗人饱含深情的眼中,故乡的一切(包括月亮)都带着无可比拟的温暖和光彩。这深刻表达了对家园的刻骨思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直抒胸臆,道出核心痛苦。兄弟们因战乱散落天涯,连一个可以互通消息的固定的“家”都没有了,生死未卜,音讯全无。“无家问死生”五字,字字血泪,道尽了乱世流离、亲人失散的巨大悲恸。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 进一步深化绝望。平时寄信就困难重重 (“长不避”或“长不达”意指常常送不到),更何况现在战争仍未停止 (“况乃未休兵”)!这直接揭示了亲人离散、音讯断绝的根本原因——连绵不断的战乱。思念与担忧在战火面前显得如此无力。2. 语言与修辞 (技能2):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技能3):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技能4):
5. 诗歌推荐与比较 (技能5):
总结: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背景下,于流寓秦州的秋夜,因月生情,深切怀念离散兄弟的泣血之作。它通过精炼传神的语言、鲜明萧瑟的意象、强烈的对比,营造出苍凉沉痛的意境,将个人的骨肉分离之痛与时代的战乱之殇紧密结合,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情咏叹和“无家问死生”的绝望呼喊,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它不仅是一首动人的思亲之作,更是记录那个苦难时代的不朽史诗片段。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