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盖罗缝 一

《杂曲歌辞 盖罗缝 一》

作者:唐• 不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人尚未还。

但愿龙庭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鉴赏

这首诗虽为佚名作品,却以雄浑悲壮的笔触勾勒出永恒的边塞情怀,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貌。以下从多角度进行鉴赏:


1. 主题分析:保家卫国的边塞情怀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跨越时空,将秦汉的边关战事浓缩于同一画面,暗示边疆危机自古延续。后三句直击现实:“万里征人尚未还”写戍边战士的牺牲与归家无望;“但愿龙庭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则通过祈求神明庇佑,表达军民誓守疆土的决心。全诗核心是战争之痛与护国之志的交织


2. 语言与修辞精妙

  • 互文见义: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并非分指秦汉,而是“明月照边关,秦汉皆如此”,以时空叠加强化历史厚重感。
  • 对比与愿望:万里征人“未还”的残酷现实,与“但愿神将守边”的渺茫希望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无奈中的坚守。
  • 意象象征:“胡马”(外敌)、“阴山”(中原屏障)、“龙庭神将”(理想统帅)等意象简洁有力,构建出边塞的典型场景。

3. 历史背景的投射

唐代边患频发(如突厥、吐蕃入侵),阴山(今内蒙古)是北方重要防线。诗中“征人未还”反映无休止的兵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而“神将”之盼则暗含对良将匮乏的忧虑(如汉代李广般的守边名将),折射出民间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统治者的委婉谏言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诗歌以冷月、荒关、征人、胡马、阴山等意象,铺展出苍凉的边塞画卷。前两句写实,后两句转虚,从历史悲怆到神话式祈愿,在无力感中升腾起悲壮之美,令读者既痛心于战争之殇,又震撼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家国精神。


5. 延伸对比推荐

此诗可对比以下经典:

  •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同源名句,但后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侧重对良将的呼唤,情感更昂扬。
  • 卢纶《塞下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则聚焦胜利瞬间,与本诗的沉郁形成反差。

    思考:为何边塞诗总以“明月”“关山”起兴?因其既是时空永恒的象征,又是征人思乡的载体,最易引发共情。


结语

这首佚名诗作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精髓:以简练语言浓缩历史纵深,用个体命运映射家国大义。尤其“秦月汉关”四字,已成中华文明中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若您对类似主题感兴趣,还可研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或高适《燕歌行》,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边塞风云。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