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行路难三首 三

《杂曲歌辞 行路难三首 三》

作者:唐•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士,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行路难三首》的第三首,充分体现了李白思想中洒脱不羁与看透世情的一面。它像一首饱含人生智慧的劝世歌,劝诫世人不要执着于虚名,要懂得及时行退,珍惜当下的快乐。我们来一步步鉴赏:

1. 主题分析:功成身退,珍视当下

  • 核心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及时行乐、全身而退智慧的推崇。它批判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故作清高、脱离现实的隐逸(如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采薇),另一种是贪恋权位、不懂急流勇退而招致杀身之祸(如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最终推崇的是像张翰那样顺应本心、适时归隐的态度。
  • 警示与劝诫: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是全诗的核心警句,点出了历史上无数功臣因贪恋权势而不得善终的教训。
  • 价值取向: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表明了李白所认同的人生价值——混迹于世不求出名,何必追求虚无的清高?活在当下享受眼前的快乐(如一杯酒),比追求身后千载虚名重要得多。

2. 语言与修辞

  • 对比手法: 全诗运用了强烈的对比。
    • 开头两句否定两种极端行为(洗耳、食蕨的清高)。
    • 中间大量列举反例(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的悲惨结局,与正面榜样张翰的明智选择形成对比。
    • “一杯酒”(微小、实在、当下的快乐)与“千载名”(巨大、虚幻、身后的名声)形成最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取舍的态度。
  • 用典密集: 诗中连续引用七位历史人物的典故(许由、伯夷/叔齐、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张翰),如同摆出一部浓缩的历史教材,极具说服力地论证了“功成身退”的必要性和执着名利的危险性。这些典故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 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食蕨:代表刻意追求的、脱离现实的清高隐逸。(否定)
    • 伍子胥赐死投江、屈原自沉汨罗:代表忠臣被谗害或理想破灭殉国的悲剧。(反例)
    • 陆机临刑叹鹤唳、李斯临刑思牵黄犬:代表才华横溢或位极人臣但因卷入权力斗争未能及时抽身而死的悔恨。(反例)
    • 张翰思鲈鱼归乡:代表洞察时事、顺应本心、及时退隐的明智。(正例)
  • 反问与呼告:
    • “何用孤高比云月?”(反问,否定刻意清高)
    •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反问,强调陆机、李斯临死前的悔恨毫无意义)
    •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士...”(呼告,引人注意,引出正面榜样)
    • “何须身后千载名?”(反问,强烈否定对虚名的执着)
  • 语言风格: 直抒胸臆,气势奔放。最后结尾“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语言极其通俗直白,却因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决绝的态度而成为千古名句。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三首《行路难》作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后(约744年)。这是他政治理想遭遇重大挫折的时期。亲身经历了朝廷的腐败、权力的倾轧和理想的幻灭。
  • 作者心态: 此时的李白,既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有了更深的世事洞察。这首诗反映了他从积极进取到一定程度看透官场险恶、思考人生真正价值的转变。其中蕴含的全身远祸的思想和对及时行乐的宣扬,带有明显的愤世嫉俗和自我保护色彩,也是他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他推崇张翰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离开长安这一行为的肯定和慰藉。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意境: 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饱含历史沧桑感、充满人生智慧警醒的意境。通过密集的历史典故,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功成不退的悲剧性结局(悲慨、苍凉)。结尾转向对当下生活的珍视(豁达、洒脱)。
  • 情感基调: 情感复杂而强烈。既有对历史悲剧的深沉叹息(悲),对权位束缚的批判(愤),也有看透世事的清醒(冷峻),以及放下执着、享受当下的豁达(乐)。
  • 艺术魅力: 魅力在于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历史洞察力、通俗而有力的语言,以及李白自身经历赋予诗歌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它将丰富的历史教训浓缩于尺幅之间,用强烈的对比和反问直指人心,结尾两句更是以其朴素真挚成为表达人生豁达态度的经典。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警句: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 核心价值观: “含光混世贵无名” (不刻意求名),“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珍视当下,看淡虚名)。
  • 关键论证方式: 大量列举历史人物正反面实例(尤其是陆机、李斯悔之晚矣的典故与张翰及时归隐的对比)。
  • 诗眼: “退” (功成身退) 与 “乐” (享受当下)。

总结

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三)是他经历政治挫折后深刻反思人生的产物。它通过密集的历史典故和强烈的对比,以振聋发聩的方式告诫世人:刻意追求清高避世不可取,贪恋权位不知进退更会招致杀身之祸。最明智的选择是像张翰那样洞察世事、顺应本心、适时归隐。诗人最终在“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宣言中,表达了一种看透名利、珍视当下、追求精神自由与及时行乐的豁达人生态度。这既是李白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我宽慰和解脱的心声,充满了世事洞明的智慧和洒脱不羁的个性魅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东床坦腹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

指女婿。

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
tè lì dú xíng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迁思回虑
迁思回虑
qiān sī huí lǜ

形容反复思考。

罗掘俱穷
罗掘俱穷
luó jué jù qióng

罗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无法筹到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