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细细品味李白这首动人的《长干行》(其一)。这是一首以商人妇口吻写成的乐府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爱情叙事诗之一。
全诗核心: 一位商妇深情地回忆与丈夫从小相识、相恋到婚后的甜蜜,以及丈夫远行后她的思念、担忧和期盼。
逐层鉴赏: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童年纯真):
- 诗句: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赏析: 开篇描绘了一幅极其生动、充满童趣的画面。头发刚盖住额角的小女孩在门前折花嬉戏,小男孩骑着竹竿当马跑来,围着井栏(或床)追逐玩耍,互相投掷青梅。他们同在长干里长大,天真烂漫,毫无嫌隙猜疑。“青梅竹马”、“两小无嫌猜”这两个成语正是出自此处,成为形容孩童纯真友谊和美好情愫的千古绝唱。语言朴素自然,画面感极强,奠定了全诗真挚的情感基调。
初嫁羞涩,情意渐浓 (新婚羞涩):
- 诗句: “十四为君妇,羞颜尚不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 赏析: 十四岁嫁作人妇,少女的娇羞尚未褪去(“羞颜尚不开”),面对丈夫呼唤,只敢低头面壁不回应(“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刻画了新嫁娘无比真实动人的羞怯情态。到了十五岁,情感才真正绽放(“始展眉”),她立下了海誓山盟:愿意像灰尘一样与丈夫永不分离(“愿同尘与灰”),坚信丈夫会像尾生抱柱那样守信(“常存抱柱信”,用《庄子》尾生守约抱柱淹死的典故),哪里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要登上“望夫台”(象征妻子苦盼丈夫归来的地方)呢?这里写出了少女到少妇的情感转变,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信念。
夫君远行,牵肠挂肚 (离别担忧):
- 诗句: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 赏析: 甜蜜的生活在十六岁被打破——丈夫为经商远行。目的地是险恶的长江三峡瞿塘峡,那里有著名的险滩滟滪堆。五月江水暴涨,礁石隐没水下,船只极易触礁(“五月不可触”),两岸猿猴凄厉的哀鸣似乎响彻云端(“猿鸣天上哀”)。这四句不仅点明了丈夫远行的原因和地点,更借险恶环境和哀猿之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旅途安危的极度担忧和揪心挂念,气氛陡然变得沉重哀伤。
独守空闺,触景伤情 (孤独相思):
- 诗句: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 赏析: 丈夫走后,门前他曾经徘徊等待的地方(“迟行迹”),如今长满了青苔。青苔越来越深难以清扫(“苔深不能扫”),更添凄凉的是,秋风早早吹落了树叶(“落叶秋风早”)。八月里,成双成对的蝴蝶在西园的草地上翩翩飞舞(“双飞西园草”)。
- 意境与手法:
- “苔深不能扫”: 表面写苔痕难除,实则喻指思念之情无法排遣、愁绪如苔藓般滋生蔓延、积重难返。
- “落叶秋风早”: 既点明时节转入萧瑟的秋天(丈夫五月出行),也隐喻女子因忧愁而觉得时光飞逝、青春易老(红颜将老)。
- “双飞蝴蝶”: 强烈对比反衬!看到自然界蝴蝶尚且成双成对,更反衬出自己形单影只的孤寂,触景生情,伤心欲绝(“感此伤妾心”)。这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对比,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推到了顶峰。
刻骨相思,殷切期盼 (深情呼唤):
- 诗句: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 赏析: 目睹双蝶双飞,感伤不已,坐着发愁,只怕容颜在等待中憔悴衰老(“坐愁红颜老”)。她内心发出深情的呼唤:夫君啊,你什么时候从三巴(指长江上游巴郡、巴东、巴西一带)顺流而下?一定要提前写封信回家报个平安!(“预将书报家”)。只要得知你归来的消息,哪怕路途遥远,我也要去迎接你,绝不嫌远,一直走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在今安徽安庆东长江边)!
- 点睛之笔:
- “预将书报家”: 一个简单的要求,透露出她对丈夫音讯的极度渴望和对平安的牵挂,极其真实感人。
- “直至长风沙”: 这是全诗情感的最高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长风沙离家极远(古代交通不便,七百里非同小可),但“不道远”三字,将她不顾一切、急切盼望见到夫君的炽热情感和坚定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具冲击力,展现了爱情的力量。
总结鉴赏:
- 主题: 这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深刻描绘了商妇对远行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担忧以及对团聚的强烈渴望。展现了古代女性在爱情中的真挚、坚韧与牺牲。
- 语言与修辞:
- 叙事流畅,层次分明: 按年龄顺序(发初覆额->十四->十五->十六)叙事,清晰展现情感发展脉络。
- 白描传神,细节动人: “折花”、“骑竹马”、“弄青梅”、“低头向暗壁”等细节,生动刻画人物情态。“苔深”、“落叶”、“双飞蝶”等意象,巧妙烘托心境。
- 巧用典故与对比: “抱柱信”典故强化忠贞信念;“双飞蝶”反衬自身孤独,效果强烈。
- 情感真挚,直抒胸臆: 尤其是结尾“直至长风沙”的誓言,直白而深情,撼人心魄。
- 语言朴素自然: 虽有典故,但整体语言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清新质朴,真挚感人。
- 意境与情感: 整首诗营造了从青梅竹马的纯真美好,到新婚的甜蜜羞涩,再到离别后的深切思念、孤独哀愁,最终升华为不顾一切奔向团聚的炽烈期盼这一完整的情感意境。情感真挚浓烈,跌宕起伏,极具感染力。
- 李白特色: 虽然写的是细腻的闺怨题材,但李白以其天才的笔触,赋予了它民歌般清新自然的风味和奔放炽烈的情感力量,结尾的夸张誓言尤其体现了李白式的浪漫主义激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最平凡(青梅竹马、丈夫远行)却又最深刻(真挚爱情、刻骨相思)的故事。诗中那位从天真少女到深情少妇的形象,她对丈夫那份毫无保留的爱与盼,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深深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