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独不见

《杂曲歌辞 独不见》

卢家小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

鉴赏

这首沈佺期的《杂曲歌辞·独不见》是唐代七律的名篇,以闺怨为主题,通过精巧的意象和绵密的情感,展现了思妇对征夫的深切思念。以下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


主题分析

闺怨与时空阻隔

  • 首联“卢家小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华美的居所(郁金堂、玳瑁梁)反衬少妇的孤独。“海燕双栖”暗喻夫妻团聚的渴望,反照现实中分离的苦楚。
  • 颔联“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秋日捣衣声(寒砧)与落叶交织,暗示岁月流逝;“十年征戍”点明丈夫远戍辽阳(今辽宁),时空的双重阻隔深化了思念的沉重。

语言与修辞

  1. 双关与象征
    • “海燕双栖”:燕子成双象征团圆,“玳瑁梁”的华贵反衬人物内心的荒凉。
    • “寒砧催下叶”:“催”字拟人,砧声催落树叶,更催人心碎,秋声秋景皆化为愁绪。
  2. 工整对仗
    •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 “白狼河”(辽东北境)对“丹凤城”(长安城南),空间上千里相隔;
      • “音书断”对“秋夜长”,书信断绝与长夜孤寂相互映衬,强化了绝望感。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时代背景:唐代边疆战事频繁,“征戍辽阳”是常见题材,反映战争对家庭的撕裂。
  • 沈佺期风格:作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人,他精研律诗格律,此诗对仗工稳、音韵铿锵,被誉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意境与美学

  • 孤寂的秋夜图景
    尾联“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将情绪推向高潮——无人理解的愁绪中,唯有明月空照织机(流黄指绢帛)。月光本是浪漫意象,在此却成了孤独的见证,意境凄清彻骨。
  • 情感张力
    从“双栖”的向往,到“十年征戍”的漫长,再到“音书断”的绝望,最后以月光中的独坐收束,情感层层递进,余韵悠长。

延伸推荐

  1. 同类闺怨诗对比
    • 李白《长干行》“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直抒青春蹉跎之痛。
    • 此诗更重环境烘托,以“寒砧”“秋夜”“明月”等意象构建孤寂时空。
  2. 沈佺期其他名篇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卢家少妇郁金香)与本诗题材相似,可对比阅读。

关键句解析

“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寒砧”:捣衣声代指思妇制寒衣寄远,暗含牵挂;
  • “催下叶”:落叶被砧声“催”落,无理而妙,写尽秋声逼人之感;
  • 时间上“九月”对“十年”,瞬间与永恒交织,愁绪浸透时光。

总结:此诗以华屋孤妇、秋夜砧声、音书断绝、明月空照四重画面,勾连时空阻隔下的深情与绝望。沈佺期用严整的七律形式承载绵密情感,堪称“以律法运深情”的典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东床坦腹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

指女婿。

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
tè lì dú xíng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迁思回虑
迁思回虑
qiān sī huí lǜ

形容反复思考。

罗掘俱穷
罗掘俱穷
luó jué jù qióng

罗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无法筹到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