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李白这首著名的《清平调·其二》。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赏牡丹时的即兴之作,以花喻人,极赞杨贵妃之美。
原诗: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鉴赏分析:
主题分析 (咏美人与宫廷应制):
-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赞美杨贵妃的绝世容颜,属于宫廷应制诗中的咏美人之作。李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典故,将杨贵妃的美貌描绘得超凡脱俗。
语言与修辞 (生动比喻、精巧用典、对比衬托):
- 首句 “一枝红艳露凝香”:
- 生动比喻: 直接以一枝带着晶莹露珠、凝结着芬芳的红艳牡丹花起兴,比喻杨贵妃的娇艳欲滴、国色天香。“红艳”写其色彩之夺目,“露凝香”写其娇嫩欲滴、芬芳袭人,形神兼备。
- 双关: 既是写眼前盛开的牡丹,又是暗喻光彩照人的杨贵妃。
- 次句 “云雨巫山枉断肠”:
- 精巧用典 (楚王遇神女): 化用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会巫山神女的故事(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意思是:传说中让楚王相思断肠的巫山神女(象征至美的仙女),与眼前的杨贵妃相比,也只能是白白令人断肠(徒然令人神往而不可得)。
- “枉”字精妙: 点明神女之美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远不如眼前真实而绝代的杨贵妃。这是第一层对比(神女不如贵妃)。
- 第三、四句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设问与用典 (赵飞燕): 提出问题:汉朝宫殿里哪位美女能比得上杨贵妃呢?答案是:只有那位以轻盈美貌著称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勉强可以一比。但关键在于“可怜飞燕倚新妆”。
- 关键句 “可怜飞燕倚新妆”:
- “可怜”:这里带有“可爱”、“可惜”之意,但更强调赵飞燕需“倚仗”新妆才显得美丽。
- “倚新妆”:点明赵飞燕的美是需要依靠华美的新鲜妆容才能展现出来。
- 对比衬托: 这句的深层含义是:就算是汉宫第一美人赵飞燕,她的美也需要依赖外在的精心打扮(“倚新妆”)。而杨贵妃呢?她是如同那“露凝香”的牡丹,是天生的丽质,是自然流露的美,无需刻意雕琢修饰。这是第二层对比(赵飞燕需妆饰不如贵妃天然)。
意境与美学鉴赏 (超凡脱俗、天然神韵):
- 李白通过两重对比(神女不如她真实,飞燕不如她天然),层层递进,成功塑造出杨贵妃超越神话传说、压倒历史美人的绝世风华的意境。
- 全诗不着一字直接描写贵妃外貌,却通过以花喻人、用典对比,将她天然去雕饰、无与伦比的美烘托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意境核心在于突出贵妃美的**“天然”与“神韵”**,远非人工修饰或虚无缥缈的传说可比。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期间。此时正是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浓烈、大唐表面繁华鼎盛之时。
- 作为宫廷诗人,李白奉命而作,既要展现才华,又要取悦君王贵妃。他将应制诗写得如此浪漫飘逸、精妙绝伦,充分展现了他“诗仙”的非凡才情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总结:
李白的这首《清平调·其二》是赞美诗中的杰作:
- 主题鲜明: 极致赞美杨贵妃的天然绝色。
- 手法高超: 巧用“一枝红艳”起兴比喻,活用“巫山神女”和“赵飞燕”两个典故形成双重对比,构思精巧。
- 意境超凡: 通过对比衬托,不着痕迹地塑造出贵妃超越传说与历史、天然去雕饰的绝世风华形象。
- 语言精炼: “凝香”、“枉”、“倚”等字词精准传神,富有韵味。
整首诗如同一幅精美的工笔画,又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飘逸灵动、想象瑰奇、语言精妙的艺术特色,是宫廷应制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