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退示官吏

《贼退示官吏》

作者:唐• 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隣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徴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元结的这首《贼退示官吏》。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展现了战乱时代官吏横征暴敛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内心的愤懑与归隐之志。

1. 主题分析:揭露暴政,同情民生

  • 核心主题: 揭露官吏横征暴敛之恶甚于盗贼,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归隐决心。 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批判精神的叙事兼抒情诗。
  • 具体阐述:
    • 前半段(昔岁...见全): 回忆昔日太平山林生活的宁静(“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对比“世变”(战乱)后自己被卷入军政生涯(“亲戎旃”)以及当前治理州郡面临的困境——山夷(叛乱武装)侵扰。关键点是:“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诗人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凶残的盗贼(“贼”)因为道州百姓太贫穷可怜,竟然没有屠戮这个城池,反而放过了它,而去劫掠了富裕的邻州!这为后文批判官吏埋下重磅伏笔。
    • 后半段(使臣...江湖边): 矛头直指朝廷派来的“使臣”和“征敛者”。诗人发出震耳欲馈的质问:“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你们这些奉皇帝命令来征税的官吏,难道连盗贼都不如吗?接着痛斥他们催逼赋税如同烈火煎烤百姓(“迫之如火煎”),质问他们怎能为了博取“时世贤”(当世的能吏名声)而“绝人命”?强烈的愤慨和道德谴责喷薄而出。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官场的彻底失望,决心放弃官职(“委符节”),效法渔夫(“引竿自刺船”),携带家眷归隐田园(“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以保全自己的良知。

2. 语言与修辞

  • 语言特色: 质朴犀利,直抒胸臆。 元结的诗风以质朴古雅、不尚华丽著称。此诗语言平实如话(如“山林二十年”、“日晏犹得眠”、“人贫伤可怜”),却极具力量感。
  • 关键修辞:
    • 强烈对比:
      • 昔日太平宁静(“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vs. 今日乱世动荡与官府的残酷剥削(“迫之如火煎”)。
      • 核心对比:“贼”的“仁慈”(不屠贫州) vs. “官”的暴虐(横征暴敛,如火煎逼)。 这是全诗最犀利、最震撼人心的对比,颠覆了“官良民贼”的常规认知。
    • 反问与质问: “岂不如贼焉?”、“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连续的反问句,如同匕首投枪,直指官吏本质,充满愤怒和讽刺,极具冲击力。
    • 比喻: “迫之如火煎”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官吏催逼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煎熬和绝望。
    • 白描: 对山林生活的描写(泉源、洞壑)、对道州免于劫掠的叙述,都简洁清晰,真实感强。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历史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藩镇割据、外族侵扰不断,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朝廷为维持庞大开支和应付危机,赋税征收更为严苛,官吏往往借此大肆盘剥百姓。
  • 作者生平: 元结时任道州刺史。道州(今湖南道县)地处偏远,屡遭西原蛮(少数民族武装)侵扰。就在前一年(763年),西原蛮攻破邻近的永州、邵州,却唯独放过了残破贫穷的道州。元结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惨状和官府的催逼,深感痛心与愤慨。他本人为官清廉正直,体恤民情,反对横征暴敛,甚至不惜上书请求减免道州赋税。这首诗正是他亲历后的心声吐露,体现了其刚正不阿、心系黎民的高尚品格。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意境: 全诗营造了一种沉重、悲愤、无奈而又决绝的意境。前半段对昔日山林生活的回忆和对当下困境的叙述,奠定了沉重的基础。后半段对官吏的激烈控诉,将悲愤推至高潮。结尾的归隐之志,则在无奈中透露出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决绝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归老江湖边”)。
  • 美学价值:
    • 现实主义精神: 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具有“诗史”价值。
    • 强烈的批判性: 敢于将矛头直指朝廷命官,揭露其“不如贼”的本质,其勇气和胆识在唐诗中极为可贵。
    • 真挚的情感: 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场黑暗的极度厌恶,情感真挚浓烈,毫无矫饰。
    • 人格光辉: 展现了诗人作为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骨气和独立人格(宁肯辞官归隐也不助纣为虐)。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信息: 官府横征暴敛比盗贼更凶残(“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迫之如火煎”)。
  • 诗人立场: 同情百姓疾苦,痛恨吏治腐败,决心辞官归隐(“思欲委符节”、“将家就鱼麦”)。
  • 震撼点: 盗贼因怜悯百姓贫穷而不屠城,与官府因催税而“绝人命”形成的巨大反差。
  • 写作目的: 控诉暴政,表明心志,警示世人。

总结: 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是一首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和批判锋芒的现实主义杰作。它通过“官不如贼”这一惊世骇俗的对比,撕开了封建吏治的残酷本质,表达了诗人对水深火热中百姓的深切同情和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其语言质朴有力,情感真挚浓烈,批判深刻犀利,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是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和元结人格精神的经典篇章。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家至户到
家至户到
jiā zhì hù dào

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九霄云外
九霄云外
jiǔ xiāo yún wài

九霄:高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剥茧抽丝
剥茧抽丝
bō jiǎn chōu sī

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投畀豺虎
投畀豺虎
tóu bì chái hǔ

畀:给与。原指那种好搬弄是非的人,要把他扔出去喂豺狼虎豹。形容人民群众对坏人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