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 二

《赠别二首 二》

作者:唐•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鉴赏

这首诗捕捉了离别宴席上复杂微妙的情感,将无形的愁绪化为可感的画面,堪称杜牧七绝中的抒情佳作。以下从四个维度进行鉴赏:


一、矛盾情感的真挚表达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直击人心——深情至极时,反而显得木然无言。这种情感悖论精准刻画了离人在饯别酒宴上的心理:万千不舍压在心头,却因情绪过载而手足无措。次句“唯觉尊前笑不成”**以动作细节强化矛盾:举杯欲笑却嘴角沉重,比痛哭更显哀伤。诗人用“笑不成”三字,道尽强颜欢笑的艰难。


二、借物抒情的绝妙手法

后两句转写蜡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拟人双关:“烛心”即“人心”,“垂泪”既指蜡油滴落,更象征离人泪眼。蜡烛彻夜燃烧垂泪,替人宣泄着无法言说的离愁。
  • 时间延伸:从宴席延续到“天明”,暗示两人相对无言的漫长夜晚,离情随烛泪流淌不息。

💡 鉴赏提示:杜牧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使无形离愁变得可视可感。烛泪的“替人”二字尤为精妙——人已伤怀至不能泣,唯借外物代言。


三、历史背景的深情注脚

此诗作于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任职之际。扬州是他人生快意之时(“十年一觉扬州梦”),此别不仅辞友,更告别一段风流岁月。了解背景后,便知诗中“笑不成”不仅是离别之痛,更暗含对过往时光的眷恋与人生转折的惘然。


四、经典意象的传承与新创

以烛喻泪早有先例(如陈叔达“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但杜牧创新在于:

  1. 赋予蜡烛人格化意志——“有心惜别”,主动替人垂泪;
  2. 构建主客体的情感共鸣:人烛同悲,物我合一,意境浑然。

▶ 延伸对比鉴赏

同类题材可对比: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烛泪写坚贞,偏重象征;
  • 杜牧此诗则更生活化,烛泪成为宴席场景的自然延伸,哀婉中见灵动。

🌟 小结:全诗仅28字,却将矛盾心理、细节特写、情景交融熔于一炉。蜡烛意象的运用,使这场沉默的离别有了滚烫的泪痕,堪称唐人赠别诗中的“神韵”典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