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曲四首 二

《长干曲四首 二》

作者:唐•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鉴赏

这首崔颢的《长干曲·其二》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我们来逐层鉴赏:


主题分析

这首诗属于市井生活主题,聚焦寻常百姓的偶遇场景。通过两位同乡人的简单对话,传递出漂泊中的乡情温暖。看似平淡的"认老乡",实则暗含盛唐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背景。


语言与修辞特色

  1. 白描手法(核心特色)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不加修饰地勾勒出船民生活轨迹。重复"九江"二字,形成地理空间的闭环感,强调"水"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2. 戏剧性转折
    前三句铺垫同乡身份("同是长干人"),末句陡转"自小不相识",在熟悉中突显陌生感。这种反差令人回味:同乡为何不识?暗示战乱/经商导致的人口迁徙。
  3. 口语化表达
    全诗如日常对话("家临""来去""同是"),模仿船民口吻,充满生活气息。

历史视角

  • 长干里:唐代金陵(今南京)著名商埠,多船户聚居。"长干曲"本是江南民歌,崔颢以此为题展现市井风情。
  • 崔颢的平民关怀:不同于其他诗人咏叹贵族生活,他常将笔触投向普通百姓(如《长干曲》四首皆以船家男女为主角),体现唐诗题材的拓展。

意境鉴赏

诗人捕捉到一个微妙瞬间:

  • 地理的亲近(同住九江畔)与人情的疏离(自小不识)形成张力
  • 江水的流动感("来去"二字)反衬乡音的永恒
  • 末句留白引人联想:是游子漂泊的孤独?还是异乡遇故知的欣喜?不同读者可有不同体会。

延伸对比建议

对比阅读其他"他乡遇故知"主题的诗:

  1.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更重物候询问(含蓄的乡愁)
  2. 贺知章《回乡偶书》——直接抒发人事变迁之慨
    ▶ 崔颢此诗的独特在于:用最简对话承载最深的社会图景

二十字小诗如一幅水墨速写:滔滔江水边,两艘小船短暂相靠。一句"原来我们都是长干人啊",道尽千年不变的乡土情结。这种"平淡处见惊雷"的艺术功力,正是盛唐诗歌的迷人之处。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