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作者: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鉴赏

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以寥寥20字描绘出终南山雪后初晴的奇景与独特的寒意感知,堪称唐代咏雪诗的典范。我来为您逐句解析:


1. 主题分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却暗含社会关怀。前两句写终南山雪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后两句转折写城中寒意(“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由景入情,揭示自然美景与人间冷暖的对比。


2. 语言与修辞赏析

  • “浮云端”:用“浮”字精妙展现积雪与云气交融的动态感,仿佛积雪轻盈悬浮于山巅云海。
  • “明霁色”:雪后晴光反射林梢,“明”字瞬间点亮画面,凸显视觉冲击力。
  • 对比手法:山中霁色明媚(视觉温暖)与城中暮寒刺骨(体感寒冷)形成强烈反差,暗含深意。

3. 历史背景与诗人意图
据《唐诗纪事》载,此诗是祖咏科举应试之作。考题要求写六十韵排律,他却只赋四句便交卷,考官质疑,他答:“意尽。”这种不拘形式的创作态度,恰说明诗人捕捉到最核心的意境:雪后美景下暗藏民生疾苦。长安城中的“暮寒”,既指自然降温,更隐喻贫寒百姓的无衣之苦。


4. 意境与美学价值

  • 空间层次:远景(终南山)→ 中景(林表霁色)→ 近景(长安城),由远及近展开画卷。
  • 感官交织:视觉(秀岭、霁色)与触觉(暮寒)结合,令读者身临其境。
  • 留白艺术:末句“增暮寒”戛然而止,引人联想:是雪融导致气温骤降?或是贫者衣衫单薄的体感?余韵悠长。

5. 延伸诗作推荐

  • 对比阅读:
    ▶️ 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写终南山,侧重奇幻云气。
    ▶️ 杜甫《对雪》“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以雪喻战乱中的民生凋敝。
  • 同类题材:
    ▶️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超然物外的雪境孤绝之美。

关键点总结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
✓ 用20字构建三层空间意境
✓ “浮”“明”二字激活全诗动态
✓ 从赏景到体察民生的巧妙转折
✓ 打破应试诗常规的勇气

建议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比“山中美景”与“人间寒意”的矛盾,思考盛唐繁华表象下的社会真实。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