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羇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鴈,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鉴赏

这首白居易的望月怀亲之作,以质朴语言道出战乱中的骨肉离散之痛,展现了中唐社会的苦难图景。以下从四个维度为您解析:


一、主题分析:战乱离散·望月思亲

  • 核心矛盾:“时难年饥世业空”(时局艰难+饥荒+家产荡然)与“骨肉流离道路中”(亲人散落四方)形成双重压迫。
  • 情感聚焦: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将个人悲痛升华为普世苦难——五地亲人共对明月垂泪的场景,揭示战争对平民家庭的摧残。

二、语言与修辞技法

  1. 比喻惊心
    • “吊影分为千里雁”:以失群孤雁喻兄弟分离,**“吊影”**二字凸显形影相吊的孤绝
    • “辞根散作九秋蓬”:用深秋断根的蓬草比喻漂泊无依,**“辞根”**暗指失去家园根基
  2. 数字强化
    “千里雁”“九秋蓬”“五处同”中数字的递进,使离散感具象化(空间之远/时间之久/离散之广)
  3. 白描力量
    “田园寥落干戈后”七字浓缩战乱景象——干戈(战争)→寥落(荒芜)的因果链触目惊心

三、历史背景密钥

  • 河南经乱:指建中三年(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波及河南、关内地区
  • 白居易境遇:时年32岁,携家避乱越中,亲历“田园尽空”“骨肉分散”(其家在下邽遭战火)

    📜 注:诗中“浮梁大兄”(江西安徽)、“于潜七兄”(浙江)、“乌江十五兄”(安徽)等分散地点,印证了难民逃亡的辐射范围。


四、意境与情感张力

  • 双重荒芜
    外在“田园寥落”与内在“骨肉流离”交织,构建出物理与精神的双重废墟
  • 明月意象
    传统团圆符号在此反转为“垂泪”媒介——清辉遍洒人间,却照见五处破碎的乡心
  • 悲怆升华
    尾联将个人哀伤转化为时代群像:“五处同”三字如重锤,道尽安史之乱后千万家庭的缩影

延展对比鉴赏

诗作 相似点 白诗独特性
杜甫《月夜》 望月思亲 白诗更重群体苦难叙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节庆思亲 白诗直面战争创伤的直白

💡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对比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夜征人尽望乡” —— 同写群体乡愁,白居易从家庭维度切入,更具生活痛感。

此诗的价值正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如“弟兄羇旅各西东”近乎口语),承载最沉重的时代伤痕。诗中无刀光剑影,但“干戈”二字足以唤醒人们对离乱的集体记忆,堪称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