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岑参这首气势磅礴的边塞名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亲身经历西域军旅生活,这首诗是他为送主帅封常清西征播仙(今新疆且末)所作。
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鉴赏:
1. 主题分析(边塞军旅、豪迈征战)
-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描绘艰苦卓绝的边塞环境和唐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与必胜信念。
- 环境之险恶: 开篇就用“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等句,极写西域风沙的狂暴、环境的酷寒(“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和行军的艰难(“半夜军行戈相拨”)。这种极端环境的描写,为将士的英雄气概做了铺垫。
- 军情之紧急与将士之英勇: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点明敌人利用秋高马肥之机发动进攻,军情紧急。“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直接写出唐军主帅的不辞辛劳,身先士卒。“半夜军行戈相拨”则侧面写出军纪严整,衔枚疾走。
- 必胜之信念: 结尾“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充满豪情。诗人想象敌人听闻唐军如此严整威猛,必定胆寒不敢接战,而我军将在车师西门(出征之地)等待凯旋献捷。这是对将士们高昂士气和强大战斗力的强烈自信。
2. 语言与修辞(夸张、比喻、白描、渲染)
- 夸张手法突出环境奇险: 这是本诗最显著的特点。
-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石头像斗一样大,被风吹得满地跑,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风的狂暴和戈壁的荒凉。
- “风头如刀面如割”:将寒风比作锋利的刀割在脸上,触感极其真切强烈。
-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奔驰出汗,热气蒸腾,马毛上的雪与汗水瞬间凝结成冰,挂在漂亮的马毛旋涡纹上。夸张地表现了天气极度严寒。
- “幕中草檄砚水凝”:在军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墨水都冻住了!再次强调奇寒。
- 比喻生动形象: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经典比喻。
- 白描与动态刻画: “半夜军行戈相拨”仅用六个字,描绘出黑夜中军队静默疾行,武器偶尔碰撞的景象,既写出行军的隐蔽和纪律,也暗示了环境的黑暗和道路的崎岖。
- 环境渲染烘托人物: 全诗用绝大部分篇幅描绘环境的极端恶劣和行军的不易(风沙、严寒、黑夜),正是在这种凡人难以忍受的背景下,唐军将士(将军金甲不脱、半夜行军、不畏严寒)的坚毅、勇武和强大的意志力才被衬托得无比高大。环境越险恶,人物越显英雄本色。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岑参当时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职。播仙叛乱,封常清率军征讨。岑参作为幕僚和诗人,写下此诗为统帅和军队壮行。
- 岑参亲历西域,对边塞的奇景、苦寒和军旅生活有深刻体验。独特的经历使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真实、奇崛、壮丽的色彩,超越了以往边塞诗相对笼统或想象的写法。这首诗中对风沙、寒冷的描写,若非亲历,很难写得如此震撼人心。
4. 意境与美学鉴赏(雄浑奇崛、慷慨激昂)
-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奇险苍茫又充满力量的意境。
- 奇险美: 斗大的碎石乱走、如刀的寒风、瞬间结冰的马汗、冻结的砚墨,这些都是西域特有的奇景,在诗中表现得惊心动魄,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力。
- 壮烈美: 在如此奇险的环境中,将士们顶风冒雪,夜不解甲,默默行军,展现出一种压倒一切困难的壮烈情怀和英雄气概。
- 动态美: 全诗充满了动感:黄沙蔽天、狂风怒吼、碎石乱滚、战马奔驰汗气蒸腾又瞬间成冰、军队在黑夜中行进。这种动态感增强了紧张的气氛和行军的急迫。
- 崇高美: 恶劣环境与无畏将士的强烈对比,最终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必胜的信念。结尾预言式的胜利展望,使得全诗在奇险壮烈中更添慷慨激昂的豪迈气概。
5. 总结与推荐
岑参这首诗以其极致的夸张手法描绘边塞奇景、以强烈的对比烘托将士豪情、以动态的笔触展现行军场面、以坚定的信念展望胜利,成为唐代边塞诗中最具震撼力的篇章之一。它让我们感受到盛唐边塞将士那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勇气魄和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
推荐阅读比较:
- 岑参另一名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是同一时期、同一事件写的另一首送行诗,同样气势磅礴,可与本诗对照阅读,感受岑参边塞诗的雄浑风格。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同样是豪迈的边塞诗,但语言更凝练含蓄,侧重表达戍边将士的坚定誓言。
- 高适《燕歌行》:内容更广泛,涉及军中苦乐不均、将领腐败、征人思妇等,风格更沉郁悲壮,与本诗单纯的颂扬豪情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岑参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雄奇、夸张、充满力量感和浓郁的西域地域色彩。